三、吃的“小康”:中国的蛋白质战略
外经济协力基金开发援助研究所在分析了中国省际之间以及品种之间的供求关系后,预测到2000年粮食缺口为2370万吨,2005年为6800万吨,2010年为13500万吨。
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与预测则乐观得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专家预测,到2000年人口为12.94亿,2010年为13.94亿,2030年为15.3亿,2040年为最大值达到15.6亿;到203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6亿亩,亩产391公斤,总产量为6.26亿吨,人均消费需求为450公斤,总需求量为6.89亿吨,缺口为6300万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预测,到2000年生产量达到6.6亿吨,2020年达到6.93亿吨,2030年为7.34亿吨,人均消费量为480公斤(其中直接消费为125公斤)。据此计算,2020年缺口为3300万吨,2030年缺口为零。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预测,到200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量下限为5.2亿吨,上限为5.6亿吨,人均消费量下限为400公斤,上限为430公斤。
国家计委农经司、国家统计局农调队预测,到2000年,中国粮食需求为50973万吨,供给为49596万吨,加上储运过程中1.5%的损失,最大缺口为2121万吨,占总需求的4.2%。其中稻谷产量为17359万吨,小麦11903万吨,玉米4822万吨。稻谷将由目前的平衡转为出现缺口,小麦缺口缩小,玉米则由剩余转为有较大缺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对未来中国粮食的需求量也作了类似的研究与预测。综合各种研究预测,大体可以归纳为低方案和高方案两种。低方案为人均400公斤,高方案为450公斤。到2030年,人口以16亿计,低方案的需求量为6.4亿吨,高方案的需求量为7.2亿吨。中国的粮食亩产量如果能够达到400公斤到450公斤,播种面积又能保持16亿亩,总产量则可达到6.4亿吨到7.2亿吨,正好与需求量相等。这当然是乐观而又比较理想的方案,但绝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16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和如何使亩产量上升到400至450公斤。
无论是国外悲观的预测还是国内理想的研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粮食需求将逐渐增加,这其中主要是粮食的间接消费增加。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后必然出现的变化,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未来的粮食发展目标就是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这给中国的粮食生产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在耕地面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继续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一方面适当抑制粮食消费的过快增长,同时杜绝粮食的浪费,是我们目前最明智的选择。
未来的中国人怎样“吃好”?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不仅要让人们“吃饱”,而且还要让人们“吃好”,这是中国未来的粮食发展目标。“吃饱”很好理解,那就是让人们有饭吃,并且吃得饱。但是,“吃好”意味着什么呢?“吃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吃好,就是在吃饱的基础上,让人们还吃得有营养。
不过,如何才算是吃得好,吃得有营养呢?这里既有国情问题,也有科学问题。有人说,吃得有营养,就是要多吃肉,尤其是鸡鸭鱼肉,尤鱼大虾,人参燕窝餐餐不离,顿顿不少。且不说这样吃是否与国情以及个人收入水平相符,就是从科学角度看,这也并非就算吃得好,吃得有营养。现在一些人稍微富裕了,便胡吃海喝,摆阔气,讲排场,以为这就是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风光,吃得有档次。实际上既不符合国情,也不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