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吃的“小康”:中国的蛋白质战略
重科学。

    当然,毛主席为我们制定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吃饭标准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势了,那只是填饱肚子的最低要求。现在的中国人,在满足吃饱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地吃得好一点,吃得有营养一点。

    但是,如何吃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讲究科学外,适应国情也是吃好的一个前提条件。

    在目前全世界的食物消费结构上,大致可以按植物食品和动物食品的比例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植物食品为主、动物食品为辅的类型,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以动物食品为主、植物食品为辅的类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是植物食品与动物食品并重的类型,典型的如日本。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第一种类型属于温饱型,第二种为富裕型,第三种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小康型(当然日本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不是因为他们未进入富裕社会,而是受他们的饮食习惯与粮食资源结构所决定的)。

    我们之所以这样选择,有两点理由:首先,我国人民生活要从温饱水平向小康水平过渡,从食物结构上就要逐步增加动物食品的比例,相应减少植物食品的比例。

    其次,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于动物食品消耗粮食多,成本较高,而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人均粮食消费不可能达到欧美国家那样高得甚至过剩的水平,所以动物食品的增加只能量力而行,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欧美国家那样以动物食品为主、植物食品为辅的消费档次,也不能期望很快就达到日本那样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并重的消费水平,因为我们也没有日本的海产品优势。因此,我国未来理想的膳食结构是以植物食品为主,但动物食品占有较大的比例,并逐渐向二者并重的方向发展。

    这既是科学的选择,也是实事求是的选择。人多地少的中国国情和供需偏紧的中国粮情,决定了中国的粮食消费应该是一种适度消费的模式,是在吃饱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膳食结构的模式。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与不负责任的压抑消费,都是不可取的。

    据粮食问题专家们的分析,从粮食消费水平的角度看,粮食消费大体有三种模式,一是滞后消费型,即粮食消费总额明显低于社会能够提供的消费数量。该模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抑制消费,使消费及增长落后于粮食供给量及增长。其结果是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折,另一方面则又出现粮食相对过剩,影响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超前消费,即粮食消费总额明显高于社会可能提供的消费数量,超过经济发展的可能。促成这种模式的形成的原因,是消费基金失控所引发的需求膨胀,总需求的膨胀又必然会引起粮食需求的增加。结果不仅无限制地提高了人们对生活改善的期望值,而且造成粮食供求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粮价上涨,进一步带动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最终引发通货膨胀。三是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上看,消费水平应与国民收入及消费基金的增长保持恰当的比例,有利于粮食实物量的供求平衡。从质的规定性上看,粮食的适度消费有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能够维持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膳食质量和身体素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也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在此情况下,我们在粮食消费上也只能提倡适度消费。具体表现在:其一,保持较为缓慢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将会不断提高。但就粮食而言,其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不会是很快的,而是以较低速度徐徐增长。这是由粮食的供求状况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简介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目录 > 三、吃的“小康”:中国的蛋白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