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犹抱琵琶半遮面
重的包袱,粮食市场继续陷入“卖难”“买难”的循环之中。
小心一把双剑
俗话说:家大难当。对于有12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似乎感受更深。
我们必须保护农民的利益,因而粮食购价不能不逐年提高,直至与价值基本相符。
但我们又必须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因而粮食销售价不能不保持稳定,以至二十几年无变化。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为难了中国政府:手背手心都是肉,哪一边都伤不得!
一把难以把握的双刃剑。
一块难以平衡的翘翘板。
这就使得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能不小心翼翼,不能不慎之又慎。
1985年对粮食统派购进行了一次改革,但由于改革不彻底,措施不配套,效果并不明显。必须向统销开刀,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国家用大笔的财政补贴维持了25年“一贯制”的统销价,虽然保持了粮食供应的“超稳定”性,但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且也人为扭曲了生产和消费的价格关系。据统计,国家花在粮食消费上的钱要比花在粮食生产上的钱多11倍。
1991年,国务院决定,从5月1日起适当调整粮油统销价格。这是1966年后的第一次全面调价。
虽然这是一次较小幅度的调整,一公斤大米仍只要0.294元,仅增加了0.18元(标一米);一公斤面粉也只要多花两毛钱。而经过1988年的涨价风潮,我们的日常消费品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价,这次粮油调剂又给每个职工每月补贴了6元钱,按说没有什么大的承受困难。但由于人们对粮食价格的特殊敏感,仍然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大的波澜。从4月23日的“解密令”下达,全国便出现了大规模的抢购风潮。
在北京,1828个粮店,90%的粮店出现数百人的购粮群众,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塞满了粮店,西城区平安里、东城区鼓楼大街一带由于居民在粮店前排队,引起了交通堵塞。
重庆市连续三天,所有的粮店都有排成长龙的购粮群众,一麻袋一麻袋地买,一板车一板车地拖。
在湖南耒阳市,居民的600多万公斤节余粮,有423万公斤在“五一”前购出,相当于全市4个月的粮食购买力,大部分家庭存粮100公斤以上,多的达500公斤。
幸好这次粮油物资准备充足,因此,虽出现抢购,但未引起大的波澜,算是有惊无险。5月1日正式实行新价格,人们详细一看,也就几分毛把的涨价,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有了这次的经验,1992年4月1日,政府再次提高城镇居民平价口粮,实行购销同价。西方记者立即电告世界:“中国正在突破价格改革的最后一个禁区”。
粮食提价,是必然的事情,因此在许多人的心里是预料之中,以至这一次的提价居然平静得令人不敢相信,根本看不到上一年调价时的排队抢购现象。
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开始动摇。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开始率先一步全面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从1988年以来,内蒙卓资县、四川广汉市、广东珠海市、深圳市、海南省都先后放开了市场。1992年11月1日,全国正式宣布,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经营,维持了40年的统购统销体制宣告结束。
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最核心的一次改革,也是牵涉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次改革。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上市自由贸易,而城市居民则从此再没有象征特权的购粮本保护了。
到第二年初,全国几乎所有的县市都全面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经营。购粮本退出流通,被称为“第二人民币”的粮票被宣布作废。
但是,这一次的改革由于有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