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犹抱琵琶半遮面
公斤上升到515.4亿公斤。此即“死一块,活一块”的粮食购销“双轨制”。其方针是“逐步缩小合同定购,扩大市场收购”,基本立足点是稳住一块(合同定购),搞活一块(市场议购)。
但是,这一改革,在执行过程中却相当困难。合同定购既是合同又是任务,这就把商品交换原则与国家行政管理原则混在了一起,实施中难以把握。其次,由于实行的是“死一块,活一块”的“双轨制”,平议差价悬殊较大,一方面促使农民不愿完成或设法逃避定购,另一方面又给粮食倒卖以可乘之机。
具体来说,粮食双轨并存的体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粮食价格关系没理顺,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粮价仍然偏低,粮食购销价格长期倒挂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二是粮食购销体制没有理顺,平价粮收支长期倒挂,存在很大缺口;三是粮食流通渠道没有理顺,多年来卖粮难不断发生,地区封锁和“粮食大战”交替出现,产、销区矛盾比较突出。粮食一紧就想统,粮食一松就想放;粮食多了渠道少,流通不畅,粮食少了渠道多,市场混乱。以至时常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之中;其四是粮食经营体制没有理顺,政策性经营与正常商品经营长期混合在一起,粮食企业经营得不到合理利润,影响了粮食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起来看,粮食购销“双轨制”的最大问题,是只取消了“统购”,却并没有触动“统销”,结果购销价格倒挂更加严重,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财政补贴由当年的170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400亿元,翻了一倍多,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1/3。财政越是紧张,就越无法再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而粮价越是不合理,农民就越不愿多种粮食。另外,由于减少了定购数量,而统销数量逐年增加,结果又出现了购销数量倒挂,以至粮食又反复出现紧张局势,国家购不足销,缺口达到400多亿公斤,不得不用“议转平”和进口来弥补。尤其到1989年,粮食供求出现紧张局面,政府不得已又关闭了几乎所有的粮食自由交易市场,恢复了国营商业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而为了保证充足的粮源,统派购名义取消了,实际上却依然采取的是强制性的征购措施。有些地区为了催农民交粮食,甚至动用了警察和民兵,在仓里挖,从缸里倒,群众反映,现在的合同定购实际上比“统购还统购”。粮食多了是合同制,粮食部门不收;粮食少了是定购制,政府派人强要。农民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双轨制的双重价格,也违背了价值规律对于价格同一性的要求,不能传递正确可靠的信息以促进要素的合理配置。双重价格意味着利益的差异,定购基数是按行政区域分配的,不利于形成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而且,在双轨制下,必然出现行政干预粮食生产及流通的情况,往往违反客观规律,人为地分割市场,搞地区封锁。1985至1986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采取了强制手段,禁止粮食流向外地,不仅缺粮省如此,有些产粮省也是如此,使各地难以按比较利益原则,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布局,发挥自己的优势。其次,国营商业在“双轨制”的销售体系中,一方面以低于市场价格的合同定购价收购粮食,另一方面又以低于收购价格销售粮食,倒挂部分由财政补贴,结果一方面是给国营商业经营以垄断地位,使经营性亏损被政策性亏损所掩盖,使国营商业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国营商业一身二任,很多商业企业利用特殊的方便条件套取平价粮,转手议价出卖,牟取暴利。粮食购销中的双重价格,也给经办单位和个人提供了从中渔利的机会和可能,助长了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因此,有人评述“双轨制”实际上是“双鬼制”。
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犹抱琵琶半遮面”,结果国家背上了更加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