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改革,粮老大的惟一出路
    1949年开始建立,1953年初成体系的国有粮食系统,长期以来都是令人眼红心热的单位。由于旱涝保收,一直是人们求职的热门行业。农转非、军队转业复员、招干转干、大学分配以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涌向粮食企业。

    也正因为如此,粮食系统人员是在所有单位中增速较快、膨胀较多的。1952年,全国国有粮食部门的职工队伍是22万人,1984年达到227万人,到1991年猛增到520万人,1993年底经改革分流后还有260万人,但到1997年7月又变为400万人。其中100万离退休,300万在职。在粮食系统职工中,真正从事粮食收储工作的只有100万,其他200万人“什么业务都干”。人越多开支越大,成本越高,负担越重。河北省粮食系统光离退休人员就有2.6万人,一年各项开支费用达到2亿多元。如此沉重的人员包袱,企业又怎么会有活力呢?

    这次粮改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政企分开,让从事政策性业务的人员专心从事政策性业务,让从事商业性经营的人员认真进行商业性经营,二者截然分开,两线运行,这样既保证国家指定的政策性业务有效完成,又促进了粮食经营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增加活力。与此同时,国务院还要求在现有基础上精简人员,停止粮食系统任何名义的增编、招工等,以减轻粮食系统的负担。

    除了人员负担,就是挂账负担。现在全国国有粮食系统的挂账额已接近粮食企业全部固定资产原值,许多企业的挂账额甚至超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总和,企业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的边缘。如果不迅速解决挂账问题,粮食企业不会被压垮也会被拖垮。像安徽省,28亿元挂账,一年利息就达3亿多元。四川省绵阳市政策性亏损挂账达2亿多元,加上该市粮食系统仅离退休职工就有2000多人,经营困难,以至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目前该市从事粮食经营的个体商家达3700多个,相当于国有粮食企业的12倍,出现了“游击队”包围“正规军”的格局,多渠道经营的粮食已占社会粮食商品总量的45.6%。再这样发展下去,国有粮食企业将失去市场控制权。

    难怪说我们得为卖粮的找饭吃了。

    粮食企业连自下而上都相当困难,自然很少有钱建仓扩仓。从1949年到1989年40年间,国家共投资建仓费74亿元,平均每年仅1.85亿元,实如九牛一毛,杯水车薪。近10年国家大幅度投资建设了一批仓容,但与逐年递增的粮食生产量和储备量相比,仍远远不足。现有的粮仓中有500多亿斤容量是70年代以前建的,仓容有限,标准较低,近几年每年还有40多亿公斤的仓容报废,这对于一个年产粮食近50000万吨的产粮大国来说,是典型的先天不足。这几年粮食企业硬着头皮勉强收购的粮食,无处可放,只好打露天堆,结果霉烂变质损耗数额惊人。

    从客观上讲,国有粮食系统目前存在的困难,大都是粮食流通体制不顺而引起的,这是下面一章我们要详细论述的,但国有粮食部门一直没有改革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1996年到1997年这一段时间,农发行对粮食部门敞开供应资金,本来目的很清楚,就是不向农民“打白条”,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到了粮食部门这一边,就成了谁都拿不到资金,而它能以收粮的名义拿资金。所以粮食部门不光自己拿,挤占挪用,还帮别的系统、部门拿。紧缩银根,天底下没有哪个企业能获得银行这样的待遇。市场没有了,政策前提没有了,任何约束也就没有了,结果粮食部门有了“集体意识”——亏损有理,不亏白不亏;多占用贷款有利,不占白不占。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研究中国粮食政策长达16年,他认为“粮鼠”问题久治无效的根本原因,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简介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目录 > 三、改革,粮老大的惟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