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征服饥饿:中国的世纪之战
粮食还需不需要扶持和保护?回答是肯定的。粮食经济的明显特点是包含种种矛盾:粮食的基础性和弱质性矛盾;公益性与低效性矛盾;生物性与风险性矛盾等。解决这些矛盾单纯靠市场调节不仅无济于事,甚至反而会加剧矛盾。国内外的经验和经济发展史表明,切实采取扶持和保护粮食的政策,不仅可以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和农业易受忽视和排挤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粮食稳定增长的力量。
扶持和保护粮食,迫切需要从关键性的薄弱环节入手,而需要全社会支持的,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资金的投入。虽然许多人也知道“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口号,但落实到行动中,却是说得多,做得少。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受“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影响,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如以前那么重视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在未来的30年时间里,我国要使粮食总产增加1.4亿吨左右,粮食单产增加100公斤,没有一定的投入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而只要我们的这个目标落空,中国的粮食供需矛盾就将加剧到足以影响中国人饿肚子的程度。这是我们在前面反复论述过的。
二是技术的投入。科研部门要加速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增加科技投入力度,稳定农业科研队伍。在国家面临各种投资需求竞争不断激烈的情况下,农业科研投资应首先得到保障。保持农业科研实际投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之后)以每年3.5%的增长速度上升是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农学家经过对比筛选,提出目前可使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的10项技术,包括粮食作物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粮食优良品种和杂交组合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粮食科学保管、加工、综合开发技术;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等。这些涉及技术工程、生物工程及生化工程的科技措施,一经推广和被农民掌握应用,就可以收到投资少、启动快、增产多的较好效果。据专家测算,如果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使氮磷钾肥比例结构由现在的1:0.3:0.3调整到1:0.5:0.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使水的利用率从40%提高到45%;更换一次优良品种和杂交新组合的面积达到粮食总面积的70%;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和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等,将提高粮食单产20~50%。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全社会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努力。
三是物质的投入。农业资料生产企业虽然大都是国家投资兴建的,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已改变了过去支农促农的宗旨,有的已经转向生产其他见效更快、利润更高的产品去了,有的虽然继续生产农用生产资料,但价格失控,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这一切都极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价格适宜、质量过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许多国家扶持农业的一项间接手段,我国也不能例外。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强化涉农企业的支农意识,并由国家通过减税减费等措施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以此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的收益水平。在当前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的情况下,这是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条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粮食是我们须臾不可缺、一天也不能少的东西,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不关注维系我们生存、生命和生活的粮食问题,为中国的粮食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