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到上海去点火
的湘军颇有类似之处。

    19路军的最高领导层实行三位一体,表面掌军的是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其中又以蔡廷锴负实际军事责任,而其影子领袖却一直是陈铭枢。

    陈铭枢对19路军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孙科内阁风雨飘摇,陈铭枢倍受打击。内部政坛既然失意,对外就颇思振作,被他寄予厚望的就是从小看到大的19路军。

    陈铭枢的情绪正好跟19路军的官兵契合起来。在调到京沪线之前,这支部队在江西“剿匪”,徒劳无功不说,还损兵折将,弄得大家灰心丧气,都觉得打内战无前途。

    当时由于“九一八”事变敲响了警钟,国人继“济南惨案”后,再一次意识到“勇于内战和对外不抵抗的耻辱”。19路军驻防上海,亲眼见识了日本浪人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扬跋扈,官兵更是咬牙切齿,“深恨日本的横暴”,几乎人人都有跟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活的念头。

    早在“马玉山路事件”发生之前,19路军领导层就已经预感到日军可能要向上海进攻。

    他们进攻,我们怎么办?

    坚决抵抗。

    别的说的,东北军的例子就在那里。你不抵抗,东北就丢了,更严重的是,军人的尊严和价值也没了,以后还怎么好意思再扛枪打仗。

    抵抗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要确定一条抵抗线,也就是我们究竟踩在哪条线上打鬼子。

    当时提出来三条抵抗线,第一条是上海,第二条是郊区的真如和南翔,第三条是更远的昆山。

    如果按照一般的战场要求,应该是选第二或第三条,但大家最后不约而同的都是选第一条。

    为什么?

    我们有守上海之责,卫戍的就是京沪,把上海丢掉,跟不抵抗也没多大区别。

    而且如果战上海,军事上也讨便宜。

    19路军的这几个头都是枪林弹雨里过来的,知道扬长避短的道理:咱们武器肯定不如鬼子,这是他们的长处,不承认不行,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它。

    怎么缩小呢?就是钻在城里跟他们打巷战。上海是大城市,到处都是房子,最重要的是有万国租界,老外都住在这一片,日军的飞机大炮再牛也不敢乱逞威风。

    正是这个抵抗线的选择,为“一二八”会战打响头炮奠定了基础。

    缩小对方长处的同时,弥补自己的短处也很重要。这一点大家也想到了。

    19路军属于标准的穷人部队,武器非常寒碜。官兵所配枪支多数为广东造的七九式步枪(那时的广东货可并不时髦,属于准淘汰产品),每支步枪配一百多发子弹,没有什么重武器,只有一些汉阳造的轻机枪。

    改善武器装备成了当务之急。

    先向政府伸手,请求调拨。

    可那时候的行政院长孙科自个都快急得要砸锅卖铁,毁家纾难了,哪有闲心和余钱来理这个碴,所以报告打上去,连个响声也没听见。

    无奈之下,只好自己想办法。好在大上海的洋行多,只要你给钱,总有办法给你弄来武器。

    19路军最后终于筹到一笔钱,从外国洋行那里搞到了一批新式的武器弹药,就是这批武器,在闸北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廷锴随后签发淞沪抗战的第一道秘令,规定一旦日军发动正式进攻,驻闸北的78师(区寿年师)必须就地坚决抵抗。

    军人抗御外侮乃职责所在。政客们的态度又如何呢?

    蒋汪合作

    此时的孙科别说抵抗,他连自己都快保不住了。

    在此之前,孙科内阁继东北军攻占锦州后,刚刚又经过一轮风暴,正所谓一波方过,一波又起。

    这一轮风暴还是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正面抗日战场1·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简介 >正面抗日战场1·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目录 > 第十五章 到上海去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