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到上海去点火
为缺钱给闹的。

    当初孙科死活把黄汉梁拖到财政部长的岗位上去,自然是要靠他给摇摇欲坠的政府输血(提供经费)的。

    可是黄汉梁手上一无钱,二无人,你让他怎么输法呢。

    回过头来再想想,为什么老蒋、宋子文在时,财政上还能混过去?换句话说,他们是怎么弄到钱的呢?

    孙科当政后,因为一天到晚烦钱的事,也算是半个专家了。据他本人说,南京政府的收入本来每年可以达到4到5个亿,听起来还不错,但问题是政府还有历年积累下来的巨额债务,而去掉债务,每年实际上能用的钱只有1个亿,也就是说每个月1000万都不到,但另一方面,政府的开销却不小,每月仅军费一项,就超过千万,此外还有七七八八的费用,全部加起来总得超过2000万。

    照此说法,即使湖北、山东、福建等地方一个子不少地把税交上来,缺口还有一半。

    怎么办?很简单:借。

    前面借了后面还,后面还了然后借。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这样的办法来驱动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

    看看好象很简单,但其实里面学问不小。

    宋子文为什么会被称为财神爷?倒不是说他本人可以点石成金,而是指他能够借到钱,债主之一便是上海金融界。

    黄汉梁也想学宋子文,可就是想不像。他本人以前倒的确在金融界呆过,可却只是小银行的小经理,跟上海滩的那些金融巨鳄并无什么交情。

    人家手里是有钱,但既非偷亦非抢,跟你也不熟,凭什么就一定要借给你?于是乎,黄汉梁虽然多方奔走,但收效甚微,本来想弄1000万的,结果一半都没到,只借到300万。

    这哪够啊,连军费都应付不了。

    孙科只得把陈铭枢找来,两人又埋着头一阵商量。陈铭枢提议说,不管他了,这些为富不仁的家伙,既然他们不肯再借,我们就不还,也就是说,可以暂时停止每个月对公债的还本付息,为此可以挪出内债基金3400万元。手中一下子有了3400万,那不啻是救了孙科半条命。

    孙科听了当然很是动心。可还没等他正式实施这个提议,国内金融界就闻风而动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13日,“公债风潮”爆发。

    金融界集体向政府表示抗议,并不惜发出威胁:如果政府不守信用,竟敢到期不付债务本息,那对不起,我们就拿着你的债券,直接去接收债券的抵押单位——国家和地方的税收机关。

    你们不是不想还钱吗,我们就拿税收做抵!

    当然了,那什么政府还要再借钱之类的话,以后就再也不用跟我们提了。

    经此“风潮”冲击,本来就弱不禁风的孙科内阁差点没立马崩溃掉。黄汉梁当天就提出辞职,孙科则连辞都没辞,丢下文武百官,一个人从南京跑到上海去了。

    本来他这个政府可能就要到此为止了,关键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又把他拉了回去。

    这个人就是担任行政院副院长的陈铭枢。

    他跟在孙科屁股后面,一路追到上海,见面后苦口婆心,劝孙科重新回去主持内阁。

    孙科可怜巴巴地对他说:财政上实在没有办法可想了,你说那个黄汉梁都辞职了,下面连财政部长都找不到,我真的干不下去啊。

    懦夫,难道这点点困难就把你给吓倒了吗?真后悔白跟了你这么个人!

    当然,这话不是陈铭枢说的,是我替他说的,因为我怀疑他当时心里就这么想着的。

    陈铭枢当时其实是这样说的:我既被你拉入了政府,就愿意替你受苦。这个财政部长如果实在没人当,我来当!

    听了陈铭枢这番义薄云天的话语,孙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正面抗日战场1·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简介 >正面抗日战场1·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目录 > 第十五章 到上海去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