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到上海去点火
大受感动,随即便和他一起回到了南京。

    陈铭枢一个军人出身,虽然能搞搞政治,但财政部毕竟关系着另外一门学问,连有点金融工作经验的黄汉梁都不能胜任,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陈铭枢的办法是,既然用软的一套跟你们这些商人说不通,那我来硬的,就不信政府搞你们不过(“操刀必割”)。

    孙科本人不知道轻重,他的那些文武百官可知道。这是在大上海,万国租界都在这里,神经敏感着呢,哪是能够任性乱来的地方。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有份量的人物都反对陈铭枢的做法,一时之间,陈铭枢也不敢再坚持出掌财政部了。

    让孙科内阁谈之色变的“公债风潮”最后还是由“隐居”的老蒋给摆平的。

    他派张群到上海,直接给金融界发话,先是批了一下孙科(“内债停付本息,固足惹起全国金融震动”),最主要的却是敲打金融大鳄们,话里话外都警告这些人:政府一旦垮台,你们也别想过好日子,因此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于可能范围之内,尽力援助政府”。

    老蒋的力道果然非一个孙科可比。上海金融界也是掂得出份量的,知道“孙院长”不可怕,惹了老蒋以后的日子才会真的很难过,所以马上做出了让步,同意和政府协商解决问题。

    张群此行,不仅成功地安抚了上海金融界,而且短时间内就替孙科政府筹到了1000万!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17日,在孙科承诺不会停付债券本息后,来势汹汹的“公债风潮”随之平息。

    在这次“风潮”中,孙科、金融界都是输家,唯一的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老蒋。

    老蒋的这次既意外又不意外的幕后出手,就等于在发布即将重新出山的信号了。

    现在,除了已经束手无策的陈铭枢,孙科还能依靠谁吗?

    本来四届一中全会时增设了中央常委(中常委)三人,把蒋汪胡都收罗了进去。在中常委“三巨头”里面,蒋汪二人早就心怀鬼胎,自然不会出来“辅佐”孙科,唯一可能帮他的就是广东的胡汉民。

    然而这老头子倔劲上来了,一门心思就惦记着反蒋(“意气用事,较前更甚”),连基本的政治策略都忘了,自然更想不到要拉小兄弟一把,结果反被陈济棠利用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孙科不得不电召蒋汪来京“主持大计”。

    “马玉山路事件”发生后,外交部长陈友仁主张拒绝日方的四项无理要求,并且实行对日绝交的强硬政策。

    陈友仁是孙科系人马,孙科、陈铭枢没有公开这样说,但内心里都是支持的。

    然而跃跃欲试准备登台的蒋介石和汪精卫却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时移世易,老蒋再也不提当年别人要他下野时,执意要北上抗日的事了,他把鲁莽愚蠢的帽子扣向了自己的政敌,说你们这是瞎搞,是乱来,我们内部没有一点作战的准备,还要跟人家绝交,那不是自寻死路吗(“此大危之事也”)。

    你不绝交,战而不宣,该谈的时候还可以谈,如果绝交了,那就是不战而宣了,以后还怎么谈,我看国家都要被你们这帮人给葬送掉了(“国必危亡”)。

    那么你说怎么办呢?

    老蒋没什么新鲜的,还是那三个字:不抵抗。

    当然这三个字如今显得比较剌眼,老蒋把它改成了“对日问题取缓和态度,先礼后兵方式”,所以又可以解释为:先不抵抗。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老蒋背后有了一个强援:汪精卫。

    当初倒蒋时,骂老蒋不抵抗没有比他喊得更响的,现在拥护起来又没有比他更起劲的。

    当着孙科的面,蒋汪把上海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正面抗日战场1·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简介 >正面抗日战场1·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目录 > 第十五章 到上海去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