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穷山沟里出好文章
待方式,因为大寨的干部白天要劳动。陈永贵、郭凤莲本人也是边劳动、边接待。在无数来“取经”的人群中,一位来自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农民给郭凤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吴仁宝,在多年之后,他和他的村庄对大寨产生了另一种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郭凤莲就像一只雏凤已发出清音,引人注目。有一次,周恩来视察大寨。当他看到一个深坑时,就问郭凤莲:“你看这人厉害,还是这水厉害?”

    郭凤莲笑着说:“还是人厉害,几千年才形成这么一个坑。我们人呢,战胜灾害没有几年,就慢慢地把狼窝掌和大寨的七沟八梁治理了,还是人厉害。”

    周恩来对陈永贵说:“这是个好苗子,你要培养她。”

    1973年6月,陈永贵不再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26岁的郭凤莲接掌大寨的帅印,成为大寨村第三任党支部书记。

    9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陈永贵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6个月后,头上裹着白毛巾的陈永贵当选国务院副总理,走进了中南海。后来,他写信给毛泽东,要求1/3时间在中央工作,1/3在全国搞调研,1/3在大寨、昔阳蹲点。

    就在郭凤莲就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这一年,周恩来最后一次来大寨,在快走的时候,郭凤莲鼓起勇气,请求总理和大寨的女同志合个影。周恩来慨然应允。可惜拍照的时候,男同志们也围了上来。这是郭凤莲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合影,也永远烙在她的心灵深处。

    郭凤莲开始走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峰。她带领大寨人继续进行土地改造和建设,实行种植制度改革,并大力推进山区田园化、水利化、机械化,大寨的农林牧都有长进。同时,她满足地看着大寨成为一片精神圣地,各地的人们朝圣般的涌来。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笼罩在光环之中的人都能意识到光环背后的阴影。

    郭凤莲坚信作为一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具有普遍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文革”期间,大寨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山区农业生产的典型,而是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先进大“熔炉”,只要是中央的号召,或是上级的提倡,大寨很快就能整理出一整套先进经验。

    大寨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但是,那个时代所有被历史裹挟着往前走的人恐怕都来不及思考:大寨带有特殊性的建设模式能适用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教育、卫生、科学、文化,甚至到国防建设的一切领域吗?人们似乎忘记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当大寨这篇“文章”在“文革”的政治舞台上越做越大,它的示范意义也就越来越偏离中国农村的实际,尤其是当大寨的经验被总结为“大批促大干”的时候。“文革”中推行的大寨“经验”,包括一系列“左”的错误做法和表现,但最集中的是所谓“三条根本经验”,即“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这“三条根本经验”,又常被概括为“大批促大干”。

    所谓“大批资本主义”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意味着把农民的自留地、正当的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统统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为了学习并超过大寨,有的地方还搞过所谓“五大革命”,也就是没收农民的自留地、自留树、自留羊、缝纫机,等等。

    当时,农村老太太养鸡也是有定额的,多养一只鸡也会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偶尔有农民将自留地上的农产品拿到城里出售也得提心吊胆,因为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专政”打击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哪里会有生产的积极性?1978年,中国人均粮产量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济恢复的1952年多30公斤。

    在那个年代,大寨被树为中国农村的代名词,从大寨村、大寨公社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穷山沟里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