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1978年:人生中新的一页
,虽精打细算也只能用入不敷出来形容。按照张淑珍一家当时的收入情况,不能保证每顿饭都有新鲜蔬菜,要吃一些咸菜和大量低价处理的白菜,按照国家标准发放的副食品和布票票证不能买全,很少能吃到肉。

    张希永没有讲述当时他们家的生活状况。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在张希永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的月工资是19元,身份是学徒工。张希永说,第二年他的工资是21元,满徒以后是30多元钱,这已经是他参加工作几年后的事情了。

    1979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这一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议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决定从1979年起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改革在农村悄悄进行的时候,在城市里,改革的呼声也与日俱增。这一年年中,《人民文学》在当年第7期发表了天津作家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大刀阔斧治理整顿的“改革厂长”乔光朴的动人形象。蒋子龙和这篇小说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乔厂长”也成为改革的符号性人物,以至于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人们都习惯地用“乔厂长”来形容那些搞改革的人。

    当时的《人民日报》这样描述“乔厂长”给人们带来的冲击:

    据说,有的读者忘记乔光朴是小说中的人物,到处打听乔厂长现在哪里;有的还写信给工业领导部门,要求把乔厂长调到他们那个单位工作,带领群众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一部短篇小说在群众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确实是不多见的。

    在张希永工作的这个工厂,并没有“乔厂长”这样的人物出现,张希永甚至记不清楚当时工厂的生产情况,他只模模糊糊地记得,当时工厂生产的好像是一种水泵,收入和其他企业一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1978年:人生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