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文化使者”的商业巡演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陈哲不但被这里独特的民族文化打动,也被这里淳朴的民风、人和人之间毫不戒备的真情深深地吸引了。

    没有人会反对把这些代表“美”和“温情”的东西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但是,似乎只有少数人会真正为此做些什么。陈哲是少数人。

    在这个问题上,他似乎可以算做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目的、行动都很确定,他需要以一种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陈哲曾经写过一首歌:走完大路走小路,走完小路走山路,走完山路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走路。他很欣赏这种精神。这首歌其实和他自己体现出来的精神相符。

    他在玉狮场待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就越能发现这块土地的神奇之处。这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民族,有着如此多的故事。这儿每户人家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有驱邪镇宅的作用。这儿的大叔、大婶们在田里插秧的时候就会对山歌,姑娘小伙子们每个傍晚都会围在火塘边跳拐着脚的舞蹈,用竹片片吹小调,弹长着羊角的四弦琴。

    如果没有“土风计划”,现在普米族的年轻人可能没有一个会弹口弦。

    羊头琴也是如此,在陈哲到来之前,村里已经几乎没有人会拉、会做羊头琴。祭祀、“古歌”也是如此。玉狮场村里的“古歌老师”杨国栋80多岁了,他说,如今附近的各个村庄,能够在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时和他“对歌”的,几乎没有了。如果再不教给年轻人,这一切大概就无法流传了。

    正如一些淳朴的普米族年轻人表达出的最真实想法:随着社会的进步,普米族也在悄悄地被汉化,他们也住上了瓦房,穿上了牛仔服,很多民族自身的东西开始被淡忘。如果没有“土风计划”组织他们学习这些古老的习俗和艺术,很有可能这些民族的特色就会在他们这一代永远消失。

    陈哲希望这些年轻人的身份是“普米使者”。这些普米族女孩,曾经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听完演奏后流泪。

    “土风计划”已经做到了将村寨有机地组织起来,将该传承的内容进行传承,比如老人家教小孩一些歌、舞、乐、祭祀等。工艺方面也在做,但这是不长久的。陈哲觉得,要想长久,必须建文化、经济、生态园这样的东西,产生一种价值,将当地传统的劳作方式和经济、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特色,这样才能够有价值的回馈。

    “土风计划”运作初期,陈哲变卖了自己的房产,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这个无偿的文化活动上。“很多唱片公司听了我采集来的音乐,都只有一个反应,就是给我灌成唱片发行。我的劳动可以立刻化做经济收益,但是,那些深山村寨的人们,他们的价值又该怎么体现?我觉得应该对他们有所交代。所以这些音乐,现在依然都在我的电脑里,一个都没有动。”

    在2007年年底,北京的一次推介会上,陈哲宣布要举办商业演出。很多人对这个决定感到意外和不解。陈哲的回答是,文化是有尊严的,也是要经受市场考验的。“土风计划”的精髓,就是活化传承,不是静态传承,不是标本化传承,不放在博物馆里,不泡在福尔马林中。

    陈哲希望商演能够让普米族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人朋友都知道:这些差点被他们丢弃的本民族文化、艺术具备怎样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也会回报给山寨,由此促成良性循环。

    文化传承小组的成员都是农民,他们需要不停地轮换,演出一段时间,回家务农一段时间,但他们从来不伸手向别人索取。他们演出的报酬并不高,但他们都很投入。他们必须能从自己的劳动中得到收入,这样才能获得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文化使者”的商业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