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文化使者”的商业巡演
他们的村寨父老的支持,也才可能反哺家乡。

    这十几年来,陈哲在发掘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同时,发现部分地区过度的旅游开发使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在都市化、商业化的影响下被严重扭曲变形。这些质朴的民族文化掺杂进都市色彩、流行色彩之后,其特征就会渐渐消失,身份也越来越模糊。陈哲强调的是,文化使者的商业演出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这些走上舞台的普米族居民从山里出来,还要回到山里去。他们要经受主流社会环境的考验,但又不能像许多文化承载体那样,成为主流环境的牺牲品。他们要在村庄里默默地生活和劳作,但他们的文化又必须充分地表达,获得时代的尊重和信任。

    陈哲希望,“土风计划”的项目能够在开放的空间中健康运行,不但可以避免偏远山区文化因长期孤立在公众视线之外日久无援而出现的萎缩,也可以使村民、艺人和文化本身在这个空间中获得免疫力和抗冲击力,从外部世界反馈中获得自信,避免在外部经济浪潮猝然到来时遭到灭顶冲击。

    陈哲还打算在北京建立一个基地,与各方力量有意识地合作,并开始积极推动在兰坪县的玉狮场举办“大柳树文化节”。

    文化传承小组的成员表演的节目都和森林有关,和热爱自然有关,都有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次排练的时候,有村民提出建议,可以在节目中加一个小品,把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对抗砍树集团的故事演绎一番。村寨居民很清楚,他们美好的村庄,与周围8万亩生态系统所凝聚出来的美好自然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他们的心灵和诸多大树的心灵是相通的。

    如果在兰坪县城,陈哲绝大多数情况下,就住在那儿的茶楼里。茶楼2007年才盖好,也是“土风计划”的一部分。他的考虑是,民族文化需要一个实体性的载体。

    建这个茶楼的想法在陈哲心里盘旋很久了,目的就是能让这个民族文化的成果通过载体可以持续生存下去。茶楼项目组通过社会集资、个人捐赠的方式建成。茶楼的管理者是村寨里的年轻人,这样他们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会如何管理、如何生存。

    在茶楼里,普米族以成果的形式将民族文化不断地向外传递。歌舞表演是茶楼的特色之一,演员主要是在“土风计划”中受过训练的年轻人。这样的茶楼在许多旅游城市和景点都能看到,只不过这里更简陋、收费更低。市场经济的大潮不会绕过兰坪县,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它。

    村寨里的年轻人,刚进小组的时候大点的才十七八岁,那时他们还可以靠家里养着,现在四五年过去了,他们开始有一种自立的觉悟,他们要自己去挣钱养活自己。和普通人一样,他们需要吃饭、买衣服。如果加入这个小组,却不能带来挣钱的机会,这于情于理都不能成立。茶楼的表演可以提供这样的机遇,尽管观众给的钱不多,但也算一笔稳定的收入。这笔收入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对于那些真心希望传承文化的年轻人而言,也是一种鼓励。

    因此,茶楼肩负着几大功能。一是安定的功能,说白了就是小组成员能够挣到钱,能够去养活自己,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价值;第二就是文化传承的功能,为什么不是在那儿开饭馆,因为茶楼有一种文化因素在其中,它可以作为一个窗口去宣传民族文化,去和外界交流;第三个功能是社会协调,当地如果出了什么事,茶楼可以作为一个比较高层次的对话场所,对社会事务进行协调,这能够起到很好的社会影响。

    从目前取得的进展看,“土风计划”还算顺利。但陈哲也暗自感觉到了一些危机,这个计划涉及大量的工作,仅仅靠他一个人,靠他的那个非营利的团队,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他开始注重发动社会力量了。讲座、会议、演出、组织一些音乐专家就一些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文化使者”的商业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