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呜呼!以假乱真专业户
    ◎祸自恶欲来

    ●民贫必生奸邪

    改革之初,我国的个体、集体经济还只能以替补队员的地位活跃在城乡。经济体制转轨后,个体经济终于摆脱了夹缝之苦,扯去欲说还休的盖头,昂首阔步,走向中国经济的前台,大有与国有经济分庭抗礼之势。个体不再是一个羞涩的名字。纷纷扬扬的下海潮正是冲着“个体”而来,于是乎,一时间,中国的经济成份出现了诸侯争雄的局面。国有也罢,个体也罢,“合资”也罢,在市场经济的法则下,同样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至今,中外经济学家对中国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现象百思不解。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夹板中,个体经济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扩展自己的地盘,堪称一奇。其实,了解中国国情的人对中国个体经济的发展历史并不会感到奇怪。个体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补充了国有经济的不足,这一功绩已是有目可睹,因此受到国人的欢迎和中国政治的确认。这首先是有其生存的必需土壤。个体经济的生存战略不能不是其以弱胜强的胜利之本。人们用一句话概括了这生存战略:没有不敢赚的钱。

    赚钱是个体经营者的首要动机。至于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等一系列非经济因素的东西,都不在他们首先考虑之列。“坑完老张坑老李”一语,生动地刻划了绝大部分个体经营者的经营策略。道德不是经济因素,自然不在赚钱之列。在国人心态仍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时,对漠视道德的人及行为都会表示出不屑一顾或鄙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社会伦理道德轻经济商业的教育体制,使国人精神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难以言状的畸型,这就是伦理道德的超前。常常,国人在一提及干“个体”,就噤若寒蝉,不但有失面子,也没有身份。在择业上流行一句口头禅:“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们去干个体户。”个体户成为择业路上的梁山泊。只有被逼无奈,才有人想起走上这条险途。由此,个体户在国人中被人为地贩低一等就是必然的结果。国人在经历计划经济的锤炼后,共同走向市场经济的海洋时和终于悟出了道德和金钱的关系时,也开始了对个体户的新理解,有的还勇敢入行。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虽已历时两年,可真要完成转轨这一历史的命题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个体经济以其微弱的技术、资金,企图在市场中与国有经济这一庞然大物争雄天下。尽管不可能。但“鱼有鱼路,虾有虾道。”个体经济明知无力抗衡,只得改用“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战略。

    个体经济的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必然弱小,产品必然不尽人意。纵观国内情况,个体产品虽也冒出了不少占领国内或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但是“伪劣残次”的恶名太难驱散。每次打假,个体经济首当其冲。尤其是处于那些穷困山区的个体经济,一无技术,二无资金。靠徒手起家,所谓的生存发展也多靠“坑蒙拐骗”。于是,个体经济的圈子里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无所不做。假酒、假药、假枪,贩毒等等不法活动早已为世人所知。可是假钱的个体户,世人还有所不知。

    金钱的瘟疫蔓延中国大陆后,一本万利的买卖勾起了不法分子贪婪的欲望。特别是那些在解放前或解放初曾有过“一技之长”的造假老手,又一次看到赚钱的机会,于是不由自主地重操旧业,有了这些“老骨干”的加入,中国的造假行列愈发壮大,呈现出老中青配套的年龄结构。

    广西、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一些山村,在国民党时期就有“假钱村”的恶名。那时,战乱频繁,匪患四起。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山村,成了造假钱的最安全的基地。这些山村的造假历史已无法考证,但据罪犯的交代,早在明朝时,那里就有人操此营生。以此,代代相传,造假钱的技术积淀到了那块贫瘠的土壤里。有的村子造假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罪恶的黑洞简介 >罪恶的黑洞目录 > 第五章 呜呼!以假乱真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