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呜呼!以假乱真专业户
术妇幼皆知,贩假时父子齐上阵,家家有作坊。国民党统治时期,造假金元券、假美金,广散天下,大发不义之财。解放初期,趁那些山沟里政权不稳定时,有些村民仍未停止造恶。伪造第一套人民币,运进深山老林里,欺骗那些无知的村民,与国民党特务遥相呼应,为虎作伥。后来,政府采取了强硬手段,镇压了一大批罪大恶极的造伪分子,强化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从此后,造伪活动销声匿迹。

    我国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基层政权瘫痪的危险。“放羊”后的村民象一盘散沙各显其能,各展绝招。地方政府的这一重大失误给那些造伪分子“旧病复发”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山外金钱“瘟疫”的传入,更是山民们的心骚乱不安。伴随着“南下的民工潮”,造伪老手们也在破棉破絮中裹上那套深藏了几十年的工具,踏上了“致富”的路。几年下来,在那“麻雀寻食不下坡”的山沟旮旯里也崛起了一二幢小洋楼。也出现了桃李遍天下的师傅,也有了南来北往求“艺”的学徒。山沟自此有了从未有过的热闹和繁荣。在这群造伪者中冒出了一批“声名远播”的高手,如罩文溪、许运昌、范金元等民间造币“好手”。在这些被人恭敬的背后累积着一连串万恶不赦的罪案。在这些洋楼的墙壁里砌入了无数被伪钞坑害的良民的痛苦和哀怜。在这些热闹的气氛里隐藏着射向中国经济的暗器。

    ◎“民间造币专家”

    ●身手不凡者的代代归宿

    覃文溪已是第三次来贵州授“艺”。

    在贵州的山村里有多少他的学徒,他难以记清楚,广西北流县穷山沟村里,是他罩广溪第一家盖起了令四邻羡慕的两层小瓦房。盖房的钱都是靠他的手艺活赚来的——收授学徒的拜师钱。在贵州的榕江、黎平、从江三县的结合部周围几公里,覃文溪已赢得了“民间造币专家”的尊号。

    覃文溪,58岁,以田耕为生。覃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是北流一带的造币高手。解放前,覃家生活殷实,在当地号称为大户,其家庭的生活主要依靠那世代单传的造假币绝活。在覃家当时有一条严格“家规”,造伪技术传子不传女。覃家三代都是单传,所以这手绝活能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在战乱纷纷的年代,西南各地的假币贩子公认罩家的货色为“名牌”,自然覃家的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覃广溪从小就耳濡目染,对造假币心有灵犀一点通。刚解放时,正是少年的罩文溪就已与父辈一起倒腾起假币来。不久,其父作为首要分子和一批造假币分子被人民政府以扰乱金融秩序罪就地处决。覃文溪因年幼而免于刑事惩处。从此,北流的造假活动销声匿迹。

    人民公社化以后,覃文溪因不会庄稼活,被村委会安排其在附近的一个小集镇上去开了一个刻印社,可为村里赚些收入,也可发挥其雕刻的专长。也别说,覃文溪的雕刻技术在当地一直还无人敢与他比高低。于是,覃文溪安稳了几十年。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覃文溪也分得了几分水田和几亩旱地。五谷不分的覃文溪也只得把分得的土地租借给别的村民去耕种,自己仍旧在集镇上刻他的印章。虽活儿不多,也可以此养家糊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镇上的人也开始活络起来。街头于是有了私营企业,有了家庭作坊。也于是出现了暴发户,出现了“款爷”。也时不时的有南风的吹入,有成群结队的青年南下去闯世界。已是暮年的覃文溪望着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也动起了捞钱的念头。

    有一天,一位“大款”来到罩文溪的刻印社,要求马上刻印一枚公章,声称:“公司马上要与一家外商签定一份合同,需要办理一项手续,急需刻印一枚公章。”说完,来人从包里掏出一把钞票放进了覃文溪的衣袋里。也是钱迷心窍,连应由当地公安机关出示的证明材料也被罩文溪忘记看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罪恶的黑洞简介 >罪恶的黑洞目录 > 第五章 呜呼!以假乱真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