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部大开发
当中国人民初尝改革开放的硕果,更加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的时候,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也在明显地拉大。在世纪交替之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更多的人才和投资,再次涌向中国西部这块热土,又一次唱响情系塞外的序曲。
对于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中国的西部充满浪漫传奇,那里有瑰丽壮美的风光、民风朴素的人们。但是,在中国西部,相当多的地区还停留在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和文化状态,人民生活比较贫困。西部地区地处内陆,是中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中的第二、第三级,山地、高原、盆地等复杂地形更加强化了农耕文化的封闭意识。“养牛为耕田、种粮为吃饭”的生产动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发展意识,以及由此演变出来的一系列落后观念,不仅在西部广大农村,即便是在西部城市也普遍存在。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00年1月,中共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西部大开发的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城乡面貌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据统计,2005年中国西部地区GDP达到3.33万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和6.8%。
国家还不断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000年至2005年,累计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项目70项,其中包括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水利枢纽等西部开发标志性重大项目,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2000年至2005年,中央累计投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五大生态建设工程1220多亿元,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三峡库区、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塔里木河综合治理、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等工程450多亿元。西部地区局部地区林草植被明显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开始下降,实现了沙化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的转变。
此外,国家还投入了310多亿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将公路网向西部所有县城延伸外,还通过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使99%的西部乡镇实现通电,并解决了366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122万贫困人口实行了生态移民。
<hr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