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提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人都不会陌生。
东北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共和国的长子”,这不仅是无上的光荣,更意味着责任和付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大庆、鞍钢、一汽、沈飞、东重为龙头的一大批特大国有骨干企业,始终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同时,东北还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600亿公斤的粮食产量举足轻重,“黑土地”成为共和国的天下粮仓。
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东北的原油、钢铁、机床、汽车、粮食、原木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内地,东北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基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当时全国集中精力“顾全大局”,全力支持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但在这一时期,在不断输出能源、原材料和企业的利润,为全国发展作贡献的过程中,东北地区轻工业发展受到抑制,能源和原材料等重工业结构被固化,企业经营自主权没有完全形成。所有这些,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积累了大量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类矛盾,包袱沉重,步履维艰。许多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倒闭,大批企业职工下岗。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以及“东北现象”的恶化,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2003年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次视察东北。第一次是农历除夕之夜,温家宝来到辽宁阜新,在煤矿矿井下和工人一起过年。第二次是5月底6月初,温家宝总理率队到辽宁省专题调研老工业基地的整改。第三次是8月初,温家宝总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考察,并在长春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这次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策,振兴东北的战略意义再度凸显。
200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织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从此,神州大地劲吹“东北风”,东北地区将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上实现重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