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明行
变人生的“光明行”。
苍南大渔镇渔岙村,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天然避风港。每次台风来临,四面八方的船只都会在此得到庇护。42年前,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出生于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众多从“草根”崛起的温州民营企业家一样,王均瑶身上带有明显的“温商印记”: 大胆而敢于创新、心思缜密且注重实践、吃苦耐劳又意志坚定。但略有不同的是,他踏实却不低调,务实又不失张扬,并不排斥与媒体接触,因其“另类”而被冠之“最开放的浙商”称号。
生存的欲望再加上成长的希望,构成起跑的原动力,但圆满的句号并不等于精彩的起跑。1981年,王均瑶被母亲送到邻居肖玉宝处拜师学艺。提着装满不干胶的手提箱,跟着师傅走南闯北“讨生活”,王均瑶年纪轻轻尝遍生活的冷暖百味。
启蒙者的梦想,总是由被启蒙者来完成。转眼一年,王均瑶“单飞”。他离开家乡,在湖南长沙一带推销五金和印刷制品,至此与肖玉宝基本失去联系。但传闻却不断通过老乡传来,“就听说他要包飞机回来了,而且他真的就这么做了。”
1989年春节前夕,疲于奔忙业务的王均瑶没能买上回家的火车票。无奈之下,与同乡商量后,大家以两倍的价格包一辆大巴回家。汽车颠簸在1200公里的蜿蜒山路上,大家都产生筋疲力尽之感。王均瑶随口感叹一句:“汽车太慢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一个老乡略带嘲讽地回应道:“飞机快,你包飞机回家好了。”“土地可以承包,汽车可以承包,为什么飞机不能承包?”王均瑶提出疑问,不料立即招来讥笑。分析当时客观形势,王均瑶确实是痴人说梦: 坐飞机是个奢侈的梦,因为机票的购买需要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的证明。事实上,这个“胆大包天”且心细如发的温州人,两年后用实际行动创造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奇迹。
1990年,温州机场正式通航,让原本只想争口气的王均瑶,觉察到民航市场不可估量的前景。在同乡的不解和质疑声中,他迅速行动,进行客户走访、市场调查,以及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历时9个月的工作为王均瑶的信心埋下了铺垫。最终,这位长着娃娃脸的24岁温州青年,怀揣着身份证和温州市政府开具的证明,迈进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
可以想象,从未向民营企业开启过的中国民航系统大门,是多么壁垒森严。王均瑶在盖完100多个图章后,通过这扇紧闭的大门,开启了人生财富之旅。一架从湖南飞来的“安24”银鹰降落在温州永强机场,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先河。那确实是王均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个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变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一天,作为一名演员,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上舞台。接下来,我要努力的是把戏演得更好……”每次提及包机,王均瑶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
当不可能变成可能,当可能变成奇迹,这样的经历是否有训示?第一年包机为王均瑶带来20万元的利润。他一口气承包下全国400多个航班,成立全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
由此,他的名字与曝光率极高的民航业联系起来,国外新闻媒体称此举为“中国民航扩大对外开放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中国的私营企业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做出极高评价:“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可以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自食其力
1981年7月台风过后,温州持续高温一个月有余。但是,个私经济存活的环境仿佛有了好转的迹象。同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