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金融大灾难
展出,为苏方中挣足面子。同年7月,苏方中承办了规格相当高的理论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度颇高的经济学家参与研讨。“钻石秀”与研讨会的“盛况”经权威媒体宣传,再次提升了苏方中的“可信度”。

    债权人张某到深圳找苏方中调查大楼施工情况。在宾馆会议室,张某看见会议室里摆着钢丝床,桌上摊满图纸,旁边放着方便面,苏方中则穿着拖鞋,完全是一副废寝忘食的模样。张某回到温州逢人便夸苏是个“实干家”。

    温州市、县两级政府派出相关部门所有人员,也根本无法应付,只能将代表团从车站接到宾馆就再无法顾及。至于1986年到底来了多少人,谁也无法准确统计。而到头来因为接待不周“得罪”了不少客人,却是不争的事实。来的客人实在太多,凡是行政级别在13级以下的干部,不得不委屈地被安排在招待所集体澡堂过夜。

    丘吉尔说过:“我们正处于一个有因必有果的年代。”疯狂之下,1986年的温州注定无法平静。春天,“抬会”链条出现断裂崩盘的迹象,恐慌如瘟疫般在各个乡镇飞散开来。大小会主逃的逃,跑的跑,自杀的自杀。村民家里哭声一片。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仍是在1986年,发生的一件事成为成名后的王振滔愿意与人分享的一段经历:

    倒腾的奥秘在于利润。国有的银行、信用社贷款的月利率是: 活期0.24%,5年存款为0.78%,贷款利率是1.5%,在温州民间高利贷的利息基准是3%~5%。利润正是利率的差价。不知名的村长凭借简便的手续,灵活的利率,承借人的偿还信用盘活了资金。故事表现出温州人的精明与灵活。也正如“抬会”通过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优惠吸收存款,再以一个合理的贷款利率放出贷款,通过利率差赚取费用,这本身无可厚非。同时,也不能抹杀“抬会”对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给艰难发展的温州私营企业提供的帮助: 1985年前后的温州,以这种方式进行流通的民间资金超过3亿元,成为私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金动力。几乎所有的业主都从“抬会”中借贷或出贷过资金。因替美军陆战队制造军徽而名噪一时的陈加枢回忆:“工厂要发展全靠地下渠道,最多一次可借到1000万元。”

    ……

    作为此行的成果,费孝通在《瞭望》上发表了15000字的《小商品大市场》,为温州正名。文中激情澎湃地写道:“无论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或其他群众创造的模式,评价的唯一标准应当是视其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这些模式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旷古无师……”

    在这种背景下,东风信用社刚开张便火了起来,苏方中更无异于得到了一棵“摇钱树”。1988年,财大气粗的苏方中兼并了3家国营企业,创办了温州市第一家民营股份企业——东方企业集团,自任总裁。事业达到了顶峰。

    那三期《瞭望》是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争相传阅的必修材料。研究室因此专门整理了一本绿封皮的小册子,在内部发行。小册子成为第一本“温州模式”解读本,《小商品大市场》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篇。“原来心里没底的事情,费老开口像给我们筑了道防线。”研究室副主任马津龙如是说。费孝通前后三次考察温州。1986年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在8年后的1994年。他走访了市区、瑞安、苍南等地,以《家底实创新业》为题写了再访温州的调查文章,连续发表于《瞭望》周刊。文章中,他得出结论:“正在温州发生的历史事实说明,市场经济是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力的。”1998年10月,费孝通第三次来到温州。当年全国“两会”期间,市长钱兴中带着南存辉登门拜访费孝通。钱兴中介绍了温州的变化,费孝通十分高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简介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目录 > 第七章 金融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