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夏天里的一把火
经济日报》也不知用多少版面刊登读者来信,几乎全是指责温州鞋“是糨糊黏起来的,所谓的真皮也是仿牛皮的合成革”。晨昏鞋、礼拜鞋、伪劣商品、粗制滥造的责骂铺天盖地。各城市开始驱逐温州鞋。无数商场挂出“提高警惕,勿买温州鞋”或“本店无温州货”的招牌。东北一些大商场门口甚至贴出这样的告示: 对温州鞋质量投诉,本地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
事情的高潮出现在1987年8月8日。
杭州武林门广场,一场大火将5000多双从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温州鞋烧成灰烬。导火索,据说源自商业部部长胡平的女儿在武汉商场买了一双新皮鞋。一天后鞋底脱胶。女儿的抱怨让主管商业的部长胡平大发雷霆。新华社记者报道此事,商业系统的打假活动拉开序幕。
这是一次地震般的袭击,事态的严重性远不止如此。武林门火烧温州鞋直接导致温州制造危机蔓延,信誉崩溃。八月之后,柳市的劣质低压电器、苍南的假商标、永嘉的假广告和残次手表……纷纷在镁光灯下原形毕露。永嘉瓯北一个小镇,甚至因假冒伪劣问题被各地媒体曝光5000多次。
温州人累积的声誉须臾间被打得七零八落,温州货声名狼藉。以至于多年后,朱镕基考察山西太原商贸城,当陪同人员告之商贸城内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是由温州人操办的,跨出车门的朱总理脱口而出:“温州的假冒伪劣商品很出名。”
紧接着,饶有兴致的朱镕基向众人讲述了一则插曲: 他率团访问日本。隆重的国宴上,随同的一位中方高级官员肚子一胀,“啪”的一声撑断了皮带。皮带上面赫然印着“浙江温州”。那位官员惊出一身冷汗。
温州鞋臭名远扬,而为之辩护者也不在少数,海螺集团的邵奇星便是其中一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考察温州时,这位死不认输的温州人当着李瑞环的面阐释他的理论逻辑。
那天,李瑞环来到海螺集团样品室,拿起一双皮鞋里外摁摁、拧拧: 我这次是带着一个怎么看温州皮鞋质量的疑问来的。现在社会上有两种观点,有的说温州皮鞋穿半年就坏,是坑人。也有的说温州皮鞋价格便宜,更新换代快,坏了就买新的。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邵奇星应声作答:“产品质量肯定要保证。不过这里有一个价格和价值对等的问题。温州皮鞋才20来元一双,如果上海皮鞋也是这个价格,会不会也做出像温州这样的皮鞋?温州皮鞋本身价格比较低,至于中间商拿到北京卖六七十元一双,那是另一回事了。”听完邵的回答,李瑞环沉吟片刻:“我大概听懂了你的意思。”然后,再也不语。
邵奇星的理论仿佛道出事实而能自圆其说,可那终归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与之前摇摆不定的政策倾斜相比,这场事关质量的拷问所造成的冲击显得更为沉重和深远。在质量上栽了跟头,对每个温州人都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洗刷的耻辱。温州经济,迎来了政策之外的致命挑战。温州鞋四面楚歌,如过街老鼠。许多制鞋企业应声倒闭,勉强存活的,则改换门庭打出上海牌、广东牌,做贴牌销售。
武汉电视台一则报道——《武汉市民脚踏30万温州纸皮鞋》,拉开了湖北省大清洗温州鞋的序幕。一天傍晚,工商局执法队员突如其来,没有任何理由,查抄了王振滔柜台里价值20多万元的货。他根本阻止不了,即使不断声称“皮鞋是真材实料”。
让王振滔愤慨的是,有关部门竟然在长江边租了条船,以5元一双的低价,限量人均一双处理他代理的温州鞋。销售现场,武汉市民的队伍从码头一直延伸到市区的公路上,场面几近失控。痛心不已的他怨气难平: 我的鞋是假冒伪劣,那么可以集中销毁,但公开销售,说明鞋没有问题。他与工商部门打起了“民告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