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交锋
1994年,对外开放一下子加大了力度。
中央在全国批准建立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开放沿边、沿江和省会城市。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梯度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初现雏形。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夹杂着意识形态争论,以及中外间交锋的故事不断上演。
如同战役
新事物层出不穷,旧事物终将被雨打风吹去。
奥拓开始在街道上抛头露面,菲亚特显得寒酸过时。当时,一部名为《喂,菲亚特》故事讲述20世纪80年代,温州青年丁志方借高利贷购置菲亚特汽车,成为全市第一个个体出租车司机,几经挫折,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走出低谷。菲亚特不仅是温州人的谋生手段,也成为蓬勃发展的温州民营经济的象征之一。的电视片正在温州城热播,却也阻挡不了菲亚特被淘汰的命运。
1994年年初开始,菲亚特陆续退市。10月,市政府发布通告,限定市区菲亚特在1996年12月26日前全部报废更新。就这样,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数年的菲亚特以这种戏剧化结局收场。
历史滚滚而来,一切障碍终被碾成碎渣,和时间一起,飘散在记忆深处。多年后,行走在温州的街道,或许还能听到一些老人这样拦出租车:“喂,菲亚特!”个中滋味,百转千回。
奥拓对菲亚特的胜利显然是新老事物更替的一个罕见侧面,更多的危机和挑战,正由外部而来。是年,中国引进奥斯卡影片《亡命天涯》。40岁的哈里森福特亡命逃生的经历,悄悄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创造了2500万元的票房纪录,让国人第一次惊呼“狼来了”。
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显示出坚硬无情的一面。人们怀着对旧事物的留恋,投身于新事物引起的躁动之中,欢欣雀跃之情溢于言表。
事物潜滋暗长,风暴开始在角落里悄悄酝酿。
潮起潮落,兴衰更替绵绵不绝。
制造产品—物欲吸引—消费渴求—市场扩张—新品上市。按照这样的流程,经济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市场经济蕴藏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国人在消费和满足中张望,进而制造出更大的空间。没有丝毫悬念,新空间将被新产品占领。
对外国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199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建立若干汽车零部件的转包厂。而此前,德国大众已在上海和长春两地设立合资企业。
变化不仅仅是这些,美国饮料巨头也盯上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2月,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分别与中国轻工业部签署合同。前者计划两年内把对中国的投资追加到5亿美元。后者表示,今后7年将在中国投资3.5亿美元,将中国销售额增加一倍。
中国的年轻人中间刮起“可乐”风暴。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可口可乐是前卫时尚的象征,更“派”一些。北京著名商城“蓝鸟大厦”的冷饮机旁,常常会排起购买可口可乐的长队。
一听可口可乐价格为3.6元,带有蜂蜜味的健力宝价格为3.5元。可价格显然不是主要因素。一位“每天吃饭时都喝可口可乐”的小伙子认为,冰镇可乐很提神,“任何国产饮料都无法与之匹敌”。
最引人注目的事情发生在1993年。重庆“天府可乐”公司被 “百事可乐”正式收编。这个曾登上人民大会堂国宴席的饮料公司一度被作为中国饮料业的希望,它的没落让人欷歔不已。这年,两大可乐巨头在中国大肆扩张,先后收购8家饮料公司,销售量达到创纪录的70万吨,占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20%。
外国公司大行其道,步步紧逼,中国本土企业面临挑战。《中国经济新闻》一篇报道中用悲观的语调写道:“能与外国公司竞争的中国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