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正本清源
,国人心态良莠不齐。经济发展的代价不应该以社会退步来埋单。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应该注重社会整体发展的协调一致。两个文明被反复提及,二者相辅相成,推动中国社会的稳步向前。
没有清理任何一个股东,只在持股比例上做调整。通过这次调整,吴敏成为新吴泰的最大股东。决策上的发言权悄然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层一层向上集中,能力弱的股东逐渐淡出关键领导位置。
温州在公务接待上厉行节俭,其他方面却舍得花钱。温州市体育馆落成并投入使用,从此偌大的市区有了“一处像样的体育场馆”。
执著于品牌和公司变革的还有远在上海的吴敏。夏天,吴敏总算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并盘算着对家族企业进行重新调整。
在温州,一些事情的发生也变得耐人寻味。
抗争之余,张朝荣只能徒唤奈何。痛定思痛,他仍锲而不舍,而巨大的阻力和压力将他微小的希望一次次击碎。直至2000年,事态水落石出。那天,被“罢免”五年的张朝荣拿回正本清源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重新当上法人代表。
温州企业家奔走呼告,声势浩大的“卸下枷锁”的改变断然新生。
24年前,他从浙江第十一地质大队辞去电工班班长职务,和大哥凑了500块钱,在瑞安开出电子电器服务部。进货用去237块钱,两人便以此为股本金,一人一半股份。
1995年3月10日,《人民日报》上名为《浙江温州涌现72个亿元镇》的文章中,记者写道: 浙江省温州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猛。目前,全市有72个镇的总产值超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镇达11个。温州市的建制镇现有136个,它们成为商品流通、信息交流的良好场所。集镇内承载的430多个商品市场,仅1994年上半年成交额就达30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2%。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其他地区处于计划经济笼罩之下,温州率先引入了市场机制。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以小商品起步,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出现。连续几年,千家万户家庭作坊,每年赚进几十个亿,从而使“温州人均只有3分地的穷乡僻壤发生巨大的变化,率先跨入小康社会”。
投票结果对吴敏不利,但他不肯认输。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撤出股份,在上海另起山头;撤回提议,维持原状。思考半年,他找到一条既不分家,又去上海的第三条路: 不带企业一分钱,不带企业一个人。做大两地企业再合起来,败了他一个人担着。
区工交委主任主持会议。而他只宣布了一件事: 罢免张朝荣一切职务。张朝荣无法接受,提前退席,宣泄不满。事后,张朝荣感觉自己遭受了极大的愚弄。实际上,那天的“最终审判”是场策划已久的预谋。在这之前,张朝荣的道路可谓一帆风顺。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钱金波心灰意冷,回到温州寻找差距。为了这10分的差距,他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打造鞋履文化,以至于有人问他到底是在卖鞋还是卖文化。
企业发展初期,缺乏资金、技术,为抵抗风险,吴敏选择家族化发展模式。“企业出现风险,家族的亲和力会凸现出来。”正是认识到家族合力的优势,企业每发展到一个阶段,他会吸收新的家族成员加入。实际上,这也是多数温州中小企业的普遍选择。
夏海鹏感慨,“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又少了一道枷锁。而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时的温州正在卸下更多的枷锁。
1995年1月底,相关部门发布数据显示: 温州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创纪录的103亿元。温州人的财富变成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可他们在想着怎样把数字变成活生生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