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六章 岁月无声
有信心赚更多的钱……”

    改革开放前,物资流通不畅,头脑灵活的温州人靠低买高卖的手段赚钱。但质疑声音如影随形。有人认为,温州是资本家的聚集地,潜藏着“投机倒把”因素,应该严厉打击。先富起来的人理所当然地成为被打击对象,温州人人自危。1978年年末,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方针。温州和石狮、广州一并成为推行改革的试点城市。而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意味着温州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做自己的事”。正因如此,类似倒卖油漆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胡金畴们才敢在全国各地推销电器。

    时局时好时坏。20世纪80年代末,温州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黑典型”,大小老板摇摆不定。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在和浙江省领导的谈话中指出,无论乡镇企业,培育商品市场,还是温州经济模式,不要争论,要敢想、敢闯、敢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试验,好的就加以推广,不行就重新研究,实践中解决问题。

    1997年初春的温州城,湿漉漉的空气掺杂着情绪,在大街小巷发酵。人们的心情和脚步同样沉重,除了缅怀,似乎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发泄心中的悲痛。

    祸福相倚

    内心伤痛的大有人在。这一年,企业界正经受着无妄之灾。

    秦池酒业骤然崩盘,三株口服液土崩瓦解,沈阳飞龙奄奄一息,巨人大厦遭遇停工,亚细亚商场陷入绝境。

    大环境不再令人着迷,外部金融生态恶化。即使新的权力接班人努力安抚民心,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去世让中国的商业前景看上去扑朔迷离。

    接下来,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199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突出任务。按照“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改革基调,通过“加强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管理,整顿和建设好企业的领导班子,认真抓好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大力提高企业素质和效益”。

    市场经济冲击、砥砺着社会的每一个单位和个体。计划经济体系运行的国有、集体企业连年亏损,入不敷出。自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年度经济工作计划中的重中之重。5年来,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迎来最为艰难、没落的时期。

    1997年这一年,每一个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的人都心头紧绷。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大面积的国有企业会恢复元气。这说明改革不会停止,反而愈加猛烈。数年内,六成的国有企业员工失去饭碗。旨在让更多人获得幸福的改革一度让许多人生活无着落。

    强制下岗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长时间的温室生活几乎令下岗职工丧失自谋出路的能力。众多下岗工人中,年龄参差不齐,却对未来充满迷惘。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包括再就业工程,发放最低生活保障。但是,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困境。下岗而生活潦倒的工人们必须在当下寻找到维系生存的路数。

    无数人忧心忡忡,温州却景象别样。打破铁饭碗的初衷是让社会成员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社会血液流通顺畅。潮流面前,顺势而为自然走得更为长远。7万多下岗职工,带着些许新奇,操持新的职业,静悄悄地完成了新旧角色的转换。

    机械厂境况不佳,数月发不出工资。黄小兰主动下岗。她拆下两块门板,摆开小摊。攒下钱,她把摊位变成商店,打出“兰兰糖果店”的牌号。再后来,她和下岗的丈夫考汽车驾照,轮流看店、开出租车,靠勤劳发家致富。

    和黄小兰一样,多数温州下岗职工选择摆摊、服装销售这些启动资金较少的职业。另一些人则凭借一技之长,做“自由职业者”。他们中有医生、广告策划人、职业歌手、写作专业户和修理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简介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目录 > 第十六章 岁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