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挣扎与伤痛
同年10月28日,温州媒体公布消息称: 温州市道路客货运输发展规划显示,根据城区面积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以及出租车需求和经营状况,预测到明年,温州市区出租车合理规模为3650辆,比目前的3329辆要多出321辆。敏感的投资者马上觉悟: 出租车放量,交易价格必波动,正是大笔吃进的机会。只4天,温州出租车平均交易价格猛跌十几万元。不少人趁机入手,大肆跟进。又是几天,行情上涨,抄底者大赚一笔,最高的一笔交易达到146万元。
炒楼、炒煤、炒棉花、炒石油再炒车,温州每年用于炒的资金,高达400亿元。各地区到温州招商,基本不会空手而归,可见曾经的温州草根们积聚的资本实力。
凡人的江湖
2004年7月初的一天,一家北京商务咨询公司千里迢迢跑到温州召开朝鲜投资说明会,场面异常热闹,挤满200多位企业家,座位坐不下,很多人站着听完介绍。
温州每周都有类似的投资贸易洽谈会,而关于朝鲜市场,这是第一次。主办方眉飞色舞的宣传,温州人动了心。7名温州企业家组成的商务考察团飞往朝鲜。此时,朝鲜国内紧缺轻工业品,政府鼓励经济免税和减税政策,庞大而饥渴的市场呈现在考察团面前。但真正决心大干一场的是曾昌飚。
8月,一个温州商人瘸着一条腿,不远万里来到朝鲜,获得平壤第一百货大楼10年的经营权。此人正是35岁的曾昌飚。对于他,朝鲜人并不熟知。这却并不妨碍故事的展开。
在温州,曾家是当地望族,除父亲做官外,曾昌飚兄妹8人全部经商。年少时,曾昌飚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逃得一死,可落下残疾。他天生好强,18岁发明国家专利。19岁,曾昌飚说服父母外出闯荡,先后辗转北京、沈阳,帮助叔叔料理生意。
觉得时机成熟,曾昌飚借了30万元,成立龙飙纺织品。当时,沈阳两家企业垄断一种紧俏的台湾面料。曾昌飚以零售价买进,以批发价出售。对此,大家认为曾昌飚必死无疑。奇怪的是,他的生意居然大见起色。原来,赔本的方式建立信誉,赢得客户,并且拿到面料的总代理。他赚得人生第一个100万元。
用这100万元,曾昌飚和几个温州老乡买下南乐郊路,筹划温州商品一条街,专营服装材料。后来,南乐郊路演化为东北最大的服装面料集散地,成百上千的外国客商慕名前来。看到市场里的外国人,曾昌飚想,为什么不把生意直接做到国外?经过分析,他从俄罗斯、韩国与朝鲜三个国家中,选择了经济最落后的朝鲜。
1997年,曾昌飚第一次到朝鲜。从丹东到平壤,整整20小时,到了那里已是晚上。供电紧张,整个城市一片漆黑,没有一丝令人心动的活力。更令人失望的是,朝鲜政策不明朗,对外来投资者态度晦涩。曾昌飚败兴而归,却并未死心,每年都会去朝鲜看看。
2002年,朝鲜政府大幅提高物价和工资水平,破天荒地对个体经营采取宽容政策,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设立经济开发区,企业也自负盈亏,计划经济的影子渐渐退去。朝鲜领导人这样定性上述行为: 经济政策调整。表面上看不到任何改革的意味,其经济改革的步伐已箭在弦上,不可逆转。2003年底,朝鲜与韩国合资生产的一款小汽车有幸成为朝鲜历史上第一块大型商业广告的主角。出现在平壤街头的这块大幅广告,画面是,一名骑自行车的市民正在观看广告牌,广告牌上画有“真令人心动”的广告词和汽车商标。这之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对温家宝总理抛出橄榄枝: 欢迎中国企业到朝鲜去。
曾昌飚期盼的机会终于来临。他看中位于平壤繁华地带的“第一百货大楼”。严格来讲,承包之前,那座建筑根本算不上一座百货大楼,大多数时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