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湖南—北京—上海—波士顿,梦想之路
他却栽在了政治一科上,最终差了4分,熊晓鸽的第一次考研宣告失败。
当时的湖大正缺少人才,学校希望熊晓鸽能留校任教。考研失败的熊晓鸽有些懊丧,他还是想去北京。当时他的母亲又去世了,熊晓鸽就决心离开湖南一阵子,这样自己的心情也许会好一点。老师们在得知了他的情况后,既支持又同情,于是,在分配工作的时候,特意给熊晓鸽安排到了北京。
1981年,熊晓鸽被分配到了机械工业部下属研究部及干部管理学院做英语教师,又兼部里的翻译。熊晓鸽开始了在北京又当翻译又教英文的新生活。
入学考试还没考,留学通知书先到达
从湖大毕业之后,尽管考研失利,熊晓鸽仍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京。北京的工作和生活极大地开阔了熊晓鸽的眼界。当然,熊晓鸽没有放弃自己的记者梦。
1982~1984年的寒暑假,熊晓鸽都没有回老家,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为再次考研做着准备。为了不让政治科目拖自己的后腿,熊晓鸽还专门跑到北京师范大学报了个考研政治补习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熊晓鸽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顺利考取了中国社科院研究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这个专业当时是由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出钱办的,基本属于对口培养。
成功考上研究生的熊晓鸽非常开心,连续几年的节假日都用在了学习上,这一回,他需要好好放松一下。熊晓鸽决定出去旅游散心,他选择了大连,他的一个湖大同学正好在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读书。
在同学的宿舍里,熊晓鸽认识了同学的舍友周全。1981年从中国科技大学考入研究所的周全,很快和熊晓鸽混熟。熊晓鸽在大连玩了十几天,不仅心情得到了放松,更重要的是与周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多年后,这两人会联手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改变。
从大连回到北京之后,熊晓鸽开始了在中科院的研究生生活。熊晓鸽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他比以往更勤奋地写作,多次在《中国日报》上发表英文文章。
很快,熊晓鸽的付出有了回报。
中科院有很多来自美国的老师,加上熊晓鸽经常给部里做翻译,也结识了不少美国朋友。熊晓鸽与他们的关系处得很好,他们在看到熊晓鸽的成绩后,觉得这个小伙子很有潜力,都表示愿意赞助熊晓鸽去美国留学。但当时的熊晓鸽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刚考上研究生,眼看梦想就快实现了,熊晓鸽拒绝了美国朋友们的好意。
不过,事情总会有转变。当时,熊晓鸽读研究生的地方是在人民日报社的院里,而那时候中国日报刚刚成立不久,也在人民日报社的院里。吃饭的时候,熊晓鸽经常会碰到中国日报的记者们。那时候,熊晓鸽已经和他们很熟了,经常会给他们写写文章。熊晓鸽又喜欢音乐和表演,经常是周末有一个演出,他去帮他们看,看完了以后就写篇评论,也能挣些稿费,那时候中国日报的稿费是最高的,差不多一千字20元。
一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外教,就经常看《中国日报》,他开始慢慢关注起那个时常见报的“熊晓鸽”。这位外教很早就建议熊晓鸽去美国留学,但熊晓鸽并没有放在心上。熊晓鸽读研究生的第二年,被安排到新华社国际部中东非洲组学习,这离熊晓鸽的战地记者梦越来越近,他更不想轻易放弃。
这位外教在多次看过熊晓鸽的文章后,仍强烈建议熊晓鸽去美国。外教的多番好意,让熊晓鸽有些纳闷,他主动找外教询问。外教告诉熊晓鸽,你写得“太好了”,说明你对外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你看到的就以为是最好的。
外教说的“太好”的意思是,熊晓鸽对相关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眼界不够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