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湖南—北京—上海—波士顿,梦想之路
该多出去看看,开拓视野。外教当时很严肃地告诉熊晓鸽,如果不到国外读读书,或是学习一下,永远做不了“最好”的记者。外教的解释是,不是你不够聪明,要做一个好的记者,不仅是能够告诉人家发生了什么,而要告诉人家在背后有什么样的东西,一种解释性的报道才是最重要。

    外教的这一番话,让熊晓鸽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开始慢慢认识到,自己是应该到国外去学习一下。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第一波出国潮兴起。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更是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这个时候,熊晓鸽又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新泽西的信,写信人正是他在大连结识的周全。周全1985年3月考入美国Rutgers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去美国读书的申请信还是熊晓鸽给他修改的。这一回,周全的来信很简单:“晓鸽,你快点来美国吧,不然你会后悔的。”

    熊晓鸽心动了,他不想让自己后悔。就像当年要来北京一样,熊晓鸽决心去美国留学,增长见识。

    正巧,那位外教在美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他帮熊晓鸽写了一篇很不错的推荐信,再加上熊晓鸽在《中国日报》上发表的一些英文文章,一起寄到了美国。很快,美国波士顿大学给熊晓鸽发来了邀请函。出国需要考托福,而熊晓鸽这时还没有参加过托福考试。

    好在波士顿大学觉得熊晓鸽的文章写得不错,招生的老师还和熊晓鸽通过电话,觉得他的英文也没问题。于是,波士顿大学决定先给熊晓鸽发录取通知书,然后熊晓鸽再去补考托福。熊晓鸽在无意间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美国大学先录取,发奖学金,然后被录取者再考托福。

    挥泪告别父亲,东方鸽迅速适应异国求学生活

    1986年,熊晓鸽成功申请到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奖学金,学习的专业是大众传播学。

    这一年的8月,熊晓鸽只身飞往美国。当时,熊晓鸽买了一张机票和一些衣服后,兜里只剩下38美元。

    上飞机的那天,熊晓鸽的父亲来送他。在登机口,与父亲握别后,熊晓鸽“潇洒”地转身离去,因为他怕父亲看到自己奔涌而出的眼泪。后来,熊晓鸽回忆自己成年后屈指可数的几次流泪,这是最难忘的一次。

    熊晓鸽在飞离中国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激动,更多的是恐慌。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过去始终是为了一个梦想,一件很具体的事情,然后通过努力一步步去实现。现在,他却发现自己对未来是如此的毫无把握。在拿到签证后,走出签证处的门,熊晓鸽甚至迷惑了:我到底要去美国做什么?

    登上飞机时,熊晓鸽内心的惶恐越发明显。飞机在往上飞,熊晓鸽的心却在往下沉,他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是否能有着落。

    熊晓鸽内心的恐慌,直到在上海转机的时候,才得到了消除。

    由于心里的恐慌,熊晓鸽就在飞机上不停地写信,写明信片,一路写到了上海。要办出境手续了,明信片需要在上海寄掉。这时,熊晓鸽突然想到,在英文里面,“上海”可以做动词来用。旧社会的时候抓劳工去国外,人被打晕后,用麻袋一套,直接弄到船上,等人醒来以后,问自己身在何处,人贩子的回答是:“你上海了!”

    早年的“上海”差不多是“绑架”的意思,熊晓鸽现在是自愿去的,兜里还有38美元,那些“上海”的劳工们可是一分钱也没有的。他们还不会英语,至少自己还会英文。熊晓鸽慢慢地就想开了,自己在美国还有朋友,还有一个学校在等着自己。这样的一想,熊晓鸽彻底释怀了。

    1986年8月23日晚,在大雨中,熊晓鸽到达了目的地纽约。

    一下飞机,熊晓鸽在美国的朋友,也是他的赞助人鲍勃,将熊晓鸽接到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简介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目录 > 第二章 湖南—北京—上海—波士顿,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