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风起浪难平
塑了中国人的性格,这是中国从未有过的现象。

    1995年,《人民日报》有一篇社论的标题是《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文章称“必须认清形势,包括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全国的经济形势。”懂得《人民日报》在中国政治生活中重要地位的人,都能明确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最高政策含义。

    然而,这种主动的追寻依旧带着些许茫然,人们在国际品牌强大的宣传攻势中愕然混沌。但每当某种现实的存在被习惯以后,人们反而淡忘了当初追寻的原因。

    然而,对于年轻的王泉庚来说,他超前的管理思维却难以得到同事们的认同。刚在公司试行库存管理系统时,由于入库和出库的流程发生了变化,很多管理人员不适应,甚至有人很抵触,他们开会讨论要废掉这套系统。此时,已经升任公司中层的王泉庚却很坚持,最终将库存管理系统推广到全公司的仓库。

    没有困难的故事注定不是动人的。

    “千店工程”这是美邦的虚拟化生存模式中最为人称道的案例。这种特许连锁经营在1990年代的中国着实是一种全新的概念。美特斯邦威采取“直营和加盟并举”的方式,在前期以虚拟加盟为主,直营为辅,将借用外力的模式应用在销售环节上。

    再后来,已经是美特斯邦威It负责人的王泉庚提出了一个新锐的观点,即美特斯邦威要做品牌运营商,并且要通过It平台将美特斯邦威上下游的产业链打通。当时,美特斯邦威仅仅是一个区域性公司,年销售额3亿多元,加盟商400多家,供应商80来家。在王泉庚的规划里,供应商和渠道商都将用It系统实行分级管理。为此,他还设计出了每个级别的流程图。

    在挂出巨型风雪衣的同时,美邦还策划了一个“千店工程”,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开最多的店,占据市场份额。事实也向着这个目标挺进,第一家专卖店开张之后的三年间,美邦专卖店数量翻了三倍。

    1998年,在逐渐被市场所接受时,美特斯邦威的小工厂很难跟上销售额的突飞猛进,于是开始扩大代工厂的规模和数量。

    组织者用It构筑的平台,令美特斯邦威拥有了管理合作伙伴的能力。这一切都要归于一位有心的创业者。

    王泉庚的团队在充满困难的1个半月内奇迹般地完成了编程,他自己则花了1年半去推广系统。正是通过It掌握了产业链的管控权,美特斯邦威才在随后的几年得以稳健地高速扩张。

    大背景下的小民企“邦威”,却在公司成立伊始,就颇有见地地选择了社会化大生产之路,经过多方对比,严格考察,与广东几家技术先进、质量上乘、信誉良好的服装厂结为伙伴,派驻质检部严把质量关,这样既保证了质量,又避免了建厂房、搞车间、买设备等一大笔重复投资,周成建把这笔钱花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上,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往事已随风去,周成建的亮相,一面是目标单一,专为博人眼球的高调,另一面,却又在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之下显得耐人寻味。大风既已起势,企业的浪潮再难寂静,风云激荡的年代已经来了。

    这是美邦现在位于上海的旗舰店。在第5层有一个服装博物馆,那里陈列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华服。

    中国企业一直没能处理好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关系,很容易走向经营的极端。邦威冒着“皮包公司”的嫌疑,却在有意无意间走对了棋。

    在美邦草创之初,车间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生产质量不稳定,面对一批次品,不少人建议降价处理,或者干脆以次充好,但遭到周成建的严厉批评,这堆价值数万元的次品被报废;又一次,周成建发现温州一家直营店偷偷卖了几件别的厂家的牛仔裤。立即进行了追查,经查是店长的亲戚改行后,把库存的几条裤子,以低于成本放在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五章 风起浪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