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章 新革命:到上海创业
国一线大城市居民的身份优越感如出一辙),上海服饰的名气更胜一筹。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后几经演进,声名远扬。时至今日,世界著名品牌服装的三分之一在上海生产;被称为“金三角”的南京西路梅陇镇广场、中信泰富、恒隆广场有国际知名品牌1200个;上海服装行业总产值中,三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占三分之二……

    相对明朗的是,上海对于服装业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年后,我们依旧无法清楚地知晓,当时美邦总部在迁往上海计划遭致激烈反对的具体原因。

    这种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开始布局;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方向;而这年召开的中央全会提出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上海市政府也将服装服饰业列为都市型、标志性工业加以扶持,并提出把上海打造成国际第六时尚之都的战略目标;上海每年春季的国际服装文化节、秋季的时装周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

    然而,上海对于服饰行业而言,也存在硬伤。一是上海原有的商业名牌规模小、产量低,知名度、影响力逐渐消失,工业名牌大都为国外品牌加工,企业自主品牌发展不大;二是上海企业缺少资金注入,设备和工艺更新不如广东、浙江和江苏,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三是上海企业信息化管理总体水平还较低,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服装业在出口方面也迎来了高涨的,甚至是非理性的极大乐观,这让一些中国品牌把专卖店开到东南亚、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甚至欧美。但是无序的竞争带来了议价能力的下降,出口加工型企业销售利润率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在愤懑情绪已经进入封闭空间的时候,这种修补显得过于温和,而对明天的透支则毫无节制、不惜一切地开展着。中国的高层忙碌地平息着各种令人不安的情绪,由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很难掩盖转型期日益“丰饶”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带来的共赢局面开始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号。

    2000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850美元。中央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21年前提出的小康目标。很多人都觉得莫名其妙,原来,这就是小康?政府的解释是,总体达到了,但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一位老教授无奈地对学生们说:“统计数据一平均,就把所有问题都抹杀掉了。”

    对于服装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行业的技术在改造升级,以品牌为核心向纵深发展,开启了产业二次大规模更新换代。在信息化、自动化、科技化的技术改造中,中国服装行业踏入了由“理念”和“资本”共同构筑的甜蜜旅行。

    这些美好的故事都发生在后来,但是在2000年的时候,要走完“通往上海的长路”,最终实现这个甚至可称之为“夙愿”的搬迁,困难重重,周成建归因于时机不成熟。实际上,如果按照周成建以往的性格,美邦总部去哪里并非不可定夺之事。但此时的美邦,面临的不仅是总部搬迁这样单一的决定。周成建本人也不愿意陷入贸然改变的仓促境地。即便如此,变动的种子已经播下,一旦万事俱备,改变就不可避免了。

    如此繁华的舞台让周成建动了心。就在2000年,他几乎没有先兆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公司总部从温州迁往上海。

    有良知的学者们指出,我们的问题出在制度层面,是近二十年的改革过度依赖经济增长,忽视制度的公平性导致的结果。

    很多服装设计师,甚至是美邦的设计师,后来都聚集在这里,做自己的品牌。原为美特斯邦威的首席设计师的高欣,就在美邦迁往上海后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而他的合伙人也来自于美特斯邦威。

    此时,出口随着中国入世成了一道通往天堂的路,并最终成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九章 新革命:到上海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