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观察家的未来

    城市零售终端,以北、上、广最为典型。事实上,整个中国的变革史在这几个一线城市的进程中被描摹得细致入微,透视这些城市的角落,就是透视整个中国商业的脉搏。

    1992年,北京工薪阶层的月平均工资不足千元。即便对于时代的追赶者和先锋派们而言,花二三百元买件真维斯的休闲服也显得异常奢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92年先后落户在第二、第三使馆区的“燕莎”和“赛特”开始了一场大胆的实验。在两家商场中,分别出现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商品:一瓶标价2892元的NINA香水,一只价值几十万的进口手表。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引来三十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继而被人们喻为贵族商场。

    两家商场几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把顾客群缩小到先富起来的一小撮人和老外身上,结果,他们赌赢了,开业的第二年就开始盈利。

    这就是北京,在改革中充当的角色不止是政治的标杆,也是商业的风向。这个古老的商业城市往往被厚重的政治色彩遮盖无余,但进入商业变迁的新时代之后,长期以来特有的区位优势,使其迅速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服装品牌市场。

    据调查,北京高档商场服装国际品牌占80%左右,以专柜为主要销售形式,国外设计、国内生产的服装占绝大多数。在每年参加调查的30家商场中,燕莎友谊商城、赛特购物中心基本位于所调查7类商品中高档商品销售排行前列。

    相比于高档百货,中档商场定位于大众,其经营特点是以国际品牌树立形象,用国内知名品牌引领时尚,靠大众化品牌创造效益。中档商场国际品牌仅占总品牌数的20%~40%,仍是国产服装品牌的主要流通渠道,双安商场、翠微大厦、中友百货、西单商场、百货大楼服装类商品销售较好。

    尽管北京的商业让位于政治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但商业的光芒依然在一线城市中具有统治力。而在上海,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经是泛政治化的购物天堂。无论是从上海购得的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只要是说明购自上海,人们立马会对其刮目相看。无需质疑,在那个时代,上海独领风骚的国际化色彩是中国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三十年间,上海则重新散发出更具爆炸性的商业活力。

    这一切的得来并非理所当然。上海的服装商业在历史上曾经辉煌,却也是一路艰辛。1989年,上海各区百货零售企业的人、财、物管理与上海百货公司完全脱钩,成立上海市百货商业行业协会实施行业管理。零售业放开自主经营后,可向工厂直接进货,1990年的自购比重已达90%。不少大中型零售企业实行引厂进店、厂店联营,兼营批发业务,有的还在外地开设分店。百货零售商业的经营机制转换步伐比批发企业快。1992~1993年,全市81户大中型企业完成六项自主改革,经营范围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一些新建的大型商厦多数集购物、餐饮、娱乐和其它服务于一体,实行跨行业多角经营。

    在上海,一个新的服装商业细节在于,超大型的航母购物中心渡江而来。世界零售业发展都有向娱乐、休闲等辅助功能发展和延伸的趋势,上海也不遑多让。尽管航母级的购物中心眼下还只有港汇广场、正大广场等有限的几个,但他们也像当年北京的“燕莎”和“赛特”,几乎从阵痛中活了下来,大多数上海人已经习惯于这种乌托邦式的多功能超级零售终端。

    在几座一线城市中,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兴起的时装生产和销售的基地,也是国际服饰潮流的流行前线。同样,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广州服装零售业用国境之南特有的方式构建着商业新篇。

    广州商业布局既不像北京呈散射状,也不像上海以江为界,而是从南至北各有千秋:北部天河区是商务、贸易中心;南部荔湾区、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十章 观察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