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五章 从枭雄到世家
古老历史下重获新生的经济城市,国家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而当地的服装企业存在规模上不去的弱点,这给了美邦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生产存在缺陷的市场而言,服装行业应该向品牌、风格化发展。这正是美邦的安身立命之本。

    在上海,美邦可以获取的不仅是一线城市的国际化与风格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座城市可以将过去十年习得的商业文化持续放大。

    2004年的上海,刚刚从SARS的阴霾中走出来。科学发展观开始全面推行,GDP增长目标调低了,更重要的是质量。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闹景象却并未因此偃旗息鼓,反而大干快上。据称,这年上海一市开动的起重机比整个欧洲还多。周成建即将前往的城市,除了翻天覆地的建设,还有和他一样来自温州的炒房团。

    也许是因为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私有财产的保护入宪,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作为私有财产的可靠性。此后,房价进入几何级数的疯狂上涨周期。更令人咋舌的情节在很多企业家的灾难结局中频频上演——唐氏兄弟的“德隆集团”资金链骤断,庄家神话就此破灭;号称“江南猛庄”的金信信托,随伊利集团MBO受阻,董事长郑俊怀落马牵连而陷入全面危机;托普集团的宋如华扔下他在全国数不清的园区和高达30亿的财务黑洞,出走美国从此杳无音信。

    乱象之中的美邦,似乎并未动容。或许是身处不同行业,或许周成建本人并不热衷于如此狂热的资本游戏。美邦走的路看起来虚拟骄狂,实际上仍旧踏着传统行业的扎实步调。

    在这样的心态下,不难理解他在离开温州时说的那句话,“要将温州当做企业的后院和大本营”。在骨子里,美邦并非贪多求大的激进型企业。而温州,在追寻市场的周成建看来,早晚要迎来产业的重新洗牌。

    在温州服装行业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就是温州生产的服装大部分销往外地,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外地人。温州服装企业也往往偏重在外拓展业务,很少在本地建立销售网络、打响品牌。

    在周成建看来,温州人不爱温州服装,究其原因,还是温州服装质量、款式和名气不如国外服装。

    美邦在温州最大限度地尝试了这种突破,推出500多个品种的系列服装,面向温州市民,开展优质服务。局面就在美邦看似“不走寻常路”的运行中轰然打开了。

    温州的市场巩固之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离开似乎成了“世界裁缝”的必然选择。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也不难理解,浙江作为服装业大省,品牌的突破一直困难重重。

    一位温州本土的服装企业家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知名的服装品牌的产品都是在浙江生产的,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已经不错了。但没能做到让消费者一提起衬衫首先想到我们的品牌。”

    同质化导致浙江多数大、中、小服装企业集中在加工领域竞争。根据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调查,很多中小企业受品牌知名度不高、开工不足和服装价格走低等因素的影响,效益远不如大型企业。

    在离开的前夜,美邦或曾对此流连难舍,周成建也或曾夜半梦回。作为从此出发的一个奇迹,美邦的所有线索都在温州丝丝入扣。然而,更远大的结局和难料的未来,还是让这家特立独行的企业选择了继续行走。走下去,同样的局面,必然会有不同的答案。

    角色变换

    中国近代所遭受的痛苦回忆,曾经让几代领袖都将“赶英超美”设定为一雪前耻的目标。谁曾想,“GDP超英梦”,在2005年不知不觉地梦想成真了。资料显示,2005年,英国的GDP为2.03万亿美元,而同年中国的GDP增长9.9%,GDP总值达2.24万亿美元。

    问题的本质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十五章 从枭雄到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