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借势世博走向全球
走向世界,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唯一的主题。而世博会,则是如同奥运一样贯穿了整整一百年的中国夙愿。2010年,当世博会终于在上海拉开帷幕之际,恍惚间,那些衣衫齐整的古人仿佛穿过历史,重新回看国家在过去百年中的苦痛与荣光,心生慨叹。
而这个伟大时代下的服装企业,则从一个方面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人文,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和服装设计师都会在自己的领域表达出一个与时代相关的清晰形象。他们在坚决的断裂和有益的继承之间寻找走向世界的新路途。
借壳游戏
2010年,世博和夏天,几乎同时来到了中国。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246个国家和组织参展,预计7000万参观人次,这些数字的堆砌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事实——这将是史上最大的世博会。
中国人喜欢这种大场面,也许只有这个拥有几千年未曾断裂的政治文化基础的国度,才衬得出如此磅礴的集会。在万国来朝的隐约感触中,这场足以媲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活动,似乎更应该令人沉迷。在临近开幕的那些日子里,关于世博的讨论是如此热烈。诸多声音用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着世博对于中国的意义——百年梦圆大国崛起的标志、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旗帜、低碳经济、绿色革命的倡导者……
关于世博会的本质,实际上并没有如此复杂的意味。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世博会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是一次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大聚会。如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所言:“世博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让中国人民有一个机会,以虚怀若谷的精神,来看待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同时也让世界有一个机会,能够平和平等地看待中国的发展。”
而世博与中国的关系,就如同现代文明与古老民族之间的巨大碰撞,在矛盾中不断演绎着鲜活的历史。一部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中西矛盾融合的编年史。梳理150年来,历届世博背景下的中国转型期细节,于洋务烟云、革命浪潮、市井百态中,可以观照近代人类文明的进程。
1939年,中国远离了世博,逐渐退出参与世界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彼时的世博,只是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逆向参照物。一战之后,人类开始反思科技的双刃效应及理性的局限,世博会敏锐地捕捉到人类社会变化的脉络,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和现实生存状态。
1982年,中国与世博会重逢,改革开放的大旗在劫后重生的大地上飘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逐渐正视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重新回到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轨道上来。
世博开幕之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浦东,恰逢开发20周年,邓小平当年的指示再次被人们重温:“抓紧浦东开发开放,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此语出自1991年,浦东开发遇阻时,而在世博开幕展示大国崛起的今天,似乎仍具现实意义。
上海正在世博的洗礼下发生着变化。美联社报道称,上海正经历世博会的“成年礼”,重返世界舞台;《时代》周刊文章则称,上海有辉煌的过去,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势崛起和“亚洲四小龙”的兴盛,上海的地位一度落寞,但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震动世界,上海人开始重塑梦想。如今来到上海,你能感受到这个拥有19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迸发出令人惊恐万状的力量。
世博会,正在改变着上海这个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城市,也正在叩响上海以及长三角的经济升级转型之门。随着世博年的到来,上海的转型之翼也已打开,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公布,已在为上海的转型指出纲要。而上海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