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经济衰退之日,房价崩盘之时,经济和房价怎能绑在一条裤腿上
着的实物遗产。除了房子,还有什么?

    但天不做美,望眼欲穿的高房价与之为敌,居高不下。

    一二三,再二三,在国家房改政策的强力打压下,在社会各界民众的声讨鞭挞下,房地产毫不示弱,一刻也不愿低下高昂的头,反而逼近和超过了连美国纽约曼哈顿和加利福利亚硅谷等众多富人居住区都自叹不如的“天花板”价。

    美国人的年均收入是中国人的14.6倍,高达44000美元以上,而中国人的年均收入大体在3000美元左右徘徊。购房能力消长还有什么说的,一目了然。

    高房价高得不寒而栗,那一定舒适宽敞,应有尽有。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

    美国的房子大多是独立别致的小别墅,隐私和空间带来充分的舒适和享受,而中国人大多生活在一个空间密闭、狭小,又拥挤的摩天大楼里。即使是大官、大款、大腕、大老板,大学者,也不过于此。楼房设计、社区环境、配套设施、安保服务都无可挑剔,但每一栋高楼只有一处供进出的大门,一连二十四小时穿流着成百上千的家人、熟人、管理员、小阿姨、送货郎、装修工、亲朋好友……

    邻里之间钢门闭锁,因互不认识提防,因似曾相识寒暄,就这一点就足以闹心烦躁,抵消了豪华外表带来的所有新鲜感。毕竟要与之长相厮守几年、几十年,有很多家庭可能在大楼里要住上几辈子,舒适和隐私没有,还有什么?

    土地面积制约了楼房空间的大小,总体设计只能向高空延伸。

    在中国人口如此众多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以赚钱为最高利益,绞尽脑汁,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尽可能多居的奇迹,自然免不了要从无限的高空另辟新径。

    据说,楼房向上多建一层,成本就降低一层,利润就多出一块。结果,举国上下见怪不怪,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人满为患、川流不息;在巴掌大的一块块土地上,拔地而起一栋栋气冲云霄的高楼大厦。

    说不清一栋大楼到底蜗居多少人,反正房地产商才不管这些,他们一鼓作气,一路绿灯,恨不能将一栋栋楼改造成一个个自成一体的小国家。

    2008年10月,华尔街引爆的次货危机如出一辙,房地厂商和金融大亨同流合污,共同对付缺乏资讯、毫无缚鸡之力的普通购房人。

    他们明知购房人的购买力有限,便以低利息、低首付、零利息、零首付作为诱饵,然后打包成五光十色,谁也看不懂的房地产次贷衍生组合商品推向市场,引诱、怂恿和刺激全社会的购房热潮。

    不用质疑,第一时间售出的房屋和贷款为贪婪的房地产商和华尔街金融大亨带来了巨额利润和快感,但可怜的购房人毫不知情,欲哭无泪,在之后不久的经济衰退、实业破产、裁员失业和房地产崩盘中债台高筑,瞬间一无所有。

    由于无法按月付贷,许多人购买的房子被银行强行拍卖,最后流离失所、流落街头。离危机爆发两年多了,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房地产更趋低迷,跌幅50%以上的房价比比皆是,被强行拍卖的超低价房子越来越无人青睐,惨不忍睹。

    华尔街的教训,值得中国购房人高度重视。

    任劳任怨

    中国人任劳任怨的属性天下第一,什么苦没有吃过,什么难没有挺过。房子不那么舒适,不那么靓丽,不那么方便,不那么隐私,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仅是美国人均收入1/15的中国工薪阶层必须掏尽几辈人毕生的积蓄,加上利息不薄的银行借贷,再从令人头晕的高价接盘,最后才能拥有一套住房。心态不平衡,精神压力大,从迁入新居的第一天起就已如影随形。

    一旦经济逆转,房价崩盘,工作丧失,生死病残,银行逼债,那可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简介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目录 > 第一章 经济衰退之日,房价崩盘之时,经济和房价怎能绑在一条裤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