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金面因素
2003年,机构资金大举涌入蓝筹股而推动的“局部牛市”行情给市场做出的“示范效应”,使得“场外”资金持续流入“场内”,引发市场对资金入市及资金环境的话题进行关注。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从市场运行角度来看,有关股市资金面的情况实际上是一直并不存在什么问题的。从股市所依托的宏面大局方面讲,2004年仍正处于高速成长之中的中国证券市场从来就是“只缺机会不缺钱”,这一点市场早有共识。从近阶段的市场来看,目前正在运行的这一轮涨升行情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方面都仍处于“发韧”期,资金面完全能够支持行情进一步展开。
2003年由上述经济扩张与进出口的大幅增长对资金需求提供了增量的强劲需求推动货币供应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由于包括一些基础原材料在内的部分产品的价格回升使央行对通膨产生警惕,使得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有了一些“提前行动”的措施出台,这主要表现在采取措施抑制过分增长的货币供应量上面,如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以期收缩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能力;小幅下调企业任意存款准备金率,放松对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的自主参与信贷行为的限制;采取具体措施对某些行业进行规范,等等。这些措施使得2003年的货币供应量呈现出增速逐月回落的态势,但从总量方面看,其货币供应同比依然有大幅的增长。来自央行的统计资料显示,11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8%(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4%(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增幅高于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幅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之和11.2个百分点。11月末,流通中现金M0的余额为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比上月下降1.2%)。1-11月份,现金累计净投放1162亿元,同比增加504亿元。这些数据显示了2003年度以来,中国的宏观货币供应在总量方面是相当充足的。
在股市二级市场方面,近期股指的上涨以及进一步涨升预期引领资金不断由“场外”向“场内”流入,使得市场资金潜流涌动。上述是资金供应总量方面的一些宏观方面的印象,实际上,股市的运行主要还需要由证券市场本身的资金流动进行推动,因此需要考察二级市场内部市场资金层面的一些情况。目前,市场投资主体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基金、QFII、社保基金、券商、私募基金等其他机构投资者以及个人投资资金等不同构成,以下的分析就按这一类别划分展开。
证券投资基金。近年来,尤其经历2002与2003年以来的“超常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这一市场的“阳光资金”,已经逐步成为市场中引领潮流的中坚力量之一。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11月份,中国基金管理公司已达31家,管理证券投资基金86只,总基金规模达到1616亿份,超过深沪股市流通市值的12%。而目前来看,市场对这一投资品种的发行热情依旧高涨,行情的回暖预计将进一步促使这一热情升温,如果根据2002与2003年前11个月的发行规模都超过500亿元这一态势来看,预计2004年新增基金份额仍将不会低于500亿这一数额。
在基金持股方面,目前最新的基金持股情况尚未披露,但据估计,由于目前市场转暖,投资基金普遍持仓应在50%——60%左右,这一比例与法规对持股上限的要求仍有较大的空间。上述情况显示,在行情目前处于发韧时期,投资基金在总体规模方面的后备资金仍有着较大的潜力。
QFII资金。自2003年5月份首家QFII被批准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