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1990年代后:第四次“人”的发现
人性中的“真”和“诚”;以进化论观点,他认为青年必胜于老人,将来必胜于现在,最终会使当下的非人变成“真的人”;以阶级论观点,他认为被压迫者求得解放之后,压迫者的“狗性”改掉之后人性会好;但当他看见革命的同一战阵中的人还是那样出卖、残杀时,他对人性又困惑起来;当他投身于改造人性的努力中,发现一切都不可信时,就进入盲目的、赌博性质的反叛和斗争。以绝望反叛绝望,以恶攻打恶,以恨消灭恨,最终进入绝望。

    人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汉文化资源中,汉文化认为人性的脆弱、易变、软弱;(58)杨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59);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60);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人性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61)“认为,人性中的礼仁等成分都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62)而人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是脆弱的。荀子说,人“可以为尧舜,可以为桀拓,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王夫之说: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63)道家认为健康的人性就是不悖逆宇宙规律、不被人为规矩所囚的自由的人性。佛家认为,人性好坏在乎修炼,“得理为善,乖理为不善。”(64)“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计是佛。”(65)因而,传统中国文化资源对人性较少进行是非论断,更多着眼于这一存在的事实探究。认为,人性善变、无常、脆弱、可毁、可造。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的本质是非理性的。(66)基督教文化认为,在源头,人是神创造的,这一形象有“包括人类的知识、道德意志、未堕落之前完善的德性和不朽的本质”。(67)即,最初的人性也共享神性品质。(68)但后来,人犯了罪,在旧约中,罪主要意指矢不中的、达不到标准、走错路、故意反叛、侵犯、越轨、违法、迷途、偏行、犯错;在新约中,罪的意思指达不到标准、失败、过失、不公、不义、违反法律、无法无天、心中无神、道德败坏等。(69)基督教对罪的基本定义是:凡人在思想、言语、行为一切方面悖逆神的旨意的,都是罪。(70)人类犯罪之后人的本性是败坏,罪完全彻底改变了人,罪完全打垮和辖制了人,罪遍满人性,在范围上渗透到所有人,渗透到人的全部理念、情感、行为,使人类“完全败坏”(total depravity)、“完全无能”(total inability);罪直接改变了原初之人的本性,中断了人与神的关系,即中断了人与永恒真理的关系;罪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类陷入纷争、掠夺、杀戮;罪使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分裂,使人格自我反叛、自我敌对、自我张狂、自我矛盾,陷入绝望;使人与其它受造物的关系恶化,进入不和谐、污染、毁灭。

    在神性与人性的对照中,一条思路展现出来:相对于人性的脆弱、败坏、暂时性、相对性、有限性和盲目性,只有神性本质是圣洁、公义、永恒、爱、信实、拯救、绝对和无限。

    使徒保罗说:“他们不知道上帝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顺从上帝的义了。”(71)而脆弱和罪中的人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义,所立的无非是自以为是的义。到头来,立人自己的义的结果是迷惘、困惑、盲目、虚无和绝望。

    “人的本质是他与上帝的关系。”(72)就是说,人的品质好坏完全决定于他与上帝是否同在。当人以上帝的心为心,有上帝神圣公义的保守和眷顾时,人的本质就是好的,人做什么事都会是有益的;当人远离神,让各种恶主宰时,人的本质就是堕落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简介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目录 > 第二节 1990年代后:第四次“人”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