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990年代后:第四次“人”的发现
恨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较长时间里被正面宣传,被正义化,被情理化,被体制化,最终由意识形态转化为全民浓厚丰富的日常潜意识,从家长、老师到整个社会,仇恨化成了一种主宰人生的力量,太多对人格的践踏、太多对人的尊严的凌辱,太多暴力,太多暴力的恶性循环,终于使社会卷入了蔑视和敌视人类的可怕境地,简单来说,这种教育最终导致人心的沦丧。健康的出路在哪里?就是放弃单一思想统治中人为的等级、敌意与仇恨,就是面向全人类的爱、关怀、怜悯、同情、体恤、宽容、人道(22)。摩罗《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等极力高举的就是这些人生要素。
余杰说,“1949年以来的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误,得到了太多的教训,有的失误是能够弥补的,有的失误却正在并将长期地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巨大障碍。”余杰评说冉云飞《沉疴》时说到中国教育的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中国当前教育的现状,从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从大学教育到师范教育、成人教育,从宏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针到微观的师资力量、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都存在严重问题,一直深入到中国人国民性病根“整人压制人、把人当奴才使唤”。第二条线索是中国的教育发展史,病根在漫长的专制,“奴才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传统教育是专制制度的帮凶。”第三条线索是对比西方人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余杰说,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工具,教育的目的是把人教育成健康和幸福的人而不是教育成某种工具,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暴露的是当今教育的失败和社会状况的不健康(23)。呼唤爱是余杰教育思考的核心,余杰《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说,“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成为公民社会最坚固的基石。”他讲的一个故事对中国人来说,对中国的教育来说,是很有价值的,“1991年11月1日,一名刚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1位副校长和1位同样来自北京、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犯罪成风,中国国内大中学生的犯罪也在迅速增长。有人惊呼,在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中,冷漠、放纵、自私、自我中心成为精神时尚。”“然而,就在安?柯莱瑞女士遇难之后的第三天,她的家属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信件:信中说,我们刚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她的家人,邻居的大人和孩子们,她遍及各国的学术界的同事、学生、朋友和亲属。……安生前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要分担你们的哀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时刻,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余杰说,“这封信战胜了邪恶与死亡,体现了人性的高贵和宽容。这封信件展示了教育中最为宝贵的一个侧面:这就是爱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和宽容的教育。”(24)余杰《我的梦想在燃烧》、《光与影》、等主要关注的就是爱与宽容等正面的人生要素。“人必须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这些能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多一分宽容和爱、多一分对和平的渴求,也就少一分战争的危险,避免悲剧的诞生。”“没有信仰的人生、没有爱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25)
刘青汉《跨文化鲁迅论略》的核心是在基督教文化与汉文化基本要素的对比中分析中国文化要素的本质,认为,在中国,最重要的,不是在不健全的、负面的、不足够的和黑暗的文化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