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过程
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为主要背景,对于西方20世纪文学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的作品明显具有学习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家的痕迹,作品中带着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与此前文坛上人们已经习惯的现实主义作品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出现后,立刻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形成了极大冲击,因此被称为“小说爆炸”。他们的名字有:马原、残雪、莫言、余华、孙甘露、格非、苏童、阿城、刘索拉、徐星、陈村,等等。他们中大多数人发表于1985年前后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例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苍老的浮云》、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这一批作家正是因其一系列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作品而确立了他们的文学地位。与此同时,他们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当时文坛对于一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问题的关注,这些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关的文化热点讨论对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到了一定作用,比如80年代中期的“美学热”、“心理学热”、“文化热”、“新方法热”、“新观念热”。
中国现代文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于“五四”文学革命主要阵地《新青年》第2卷第5号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也是受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篇一发表就以空谷之音震动文坛的文章被看作是事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标志。事实上,在此之前的1915年,陈独秀就在《新青年》第一卷第三号(当时名为《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介绍了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此后的现代文学巨将们也纷纷在他们的创作中积极借鉴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只是一种创作方法,它还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的发现,这“人”更多的是个体的人,在强调人的个体价值上,“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们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周作人在1919年3月就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都是重要的,“文学革命上,文学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1)他所说的第二步就是“人的文学”。而这“人的文学”是人道主义的文学。周作人对其“人的文学”的本质概括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2)鲁迅同样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想,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强调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精神特质更是显而易见的。个体的人在“五四”文学革命先驱们心中占有极重的位置,现代主义对于“人”的发现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人”主要是个体的人的觉醒。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以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从文学范式的角度看,现代主义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及其当代的现实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为它的关注点仍然是“人”。在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之前,文学的关注中心是“神”,例如古希腊神话、史诗等关注的是“神”的世界、英雄的世界,这样的文学具有神奇性和娱乐性,它指向的是彼岸世界。文艺复兴后才提出了“人”的问题,但是“神”和彼岸世界仍然在起作用。十八世纪以后,“人”才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一时期发现的“人”是理性的人,在文学世界中,“人”的本性是理性的。但是此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性泛滥的产生及其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使人们发现理性的“人”的虚幻性和不可靠性,人们又一次发现:“人”的本质不是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了现代主义思潮,比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等。至20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人”本质不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存在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学不再强调真实,不论是现实主义有关世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