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纪末的社会文化背景
欲望话语的书写从新时期一开始就有,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即从需要到欲望,从情感到基本生存欲望到贪欲、肉欲、纵欲,从政治遮蔽下的审美化的欲望叙述,到客观化欲望叙述(如新写实、苏童、贾平凹等),再到本体化欲望叙述(之后的欲望文本),以及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下半身”、“肉身化”等。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们没有延用欲望化写作的提法,而是将1993年出现之后的欲望化文本称之为“欲望本体化写作”。对思潮的描述,不以作家群来划分,而是以文本来划分,因为并不是每个作家的每部作品都以欲望为核心来展开叙述,所以我们更愿意说某位作家的某个文本,而不给作家定性,某某就是欲望本体化写作的作家,因为作家的创作倾向和风格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简单定性对作家是不公平的,比如贾平凹的是写欲望的,谈欲望化写作大多会谈到他,你能将他划入“欲望化写作”的行列吗,显然是不现实,也不符合实际的。同样是写女性生存体验的,林白的小说是私语化小说,也可称之为欲望本体化写作,但张洁的也写了女性个体的生存体验,某些叙述还有作家生活的印记,叙述中也不乏女性的身体体验,然而小说丰厚的社会生活内涵和文化底蕴,娴熟的叙述技巧,富有节制的叙事风格,都使它无愧于评论界给予的高度评价。因此,我认为用文本的叙述主体(如欲望)和风格(私语化)来选取分析的样本更具有科学性,对作家和文学现象来说也更公正一些。
欲望本体化写作被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来对待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位批评家的一时判断和解读,这类作品在1990年代的大量涌现的确具有思潮的特点。在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细致描摹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做一个必要的回顾和追溯,因为任何文学现象的产生、繁荣或泛滥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不是某几个人“振臂一呼”就会“应者云集”的,没有适合的土壤,是不会长出参天大树的,同样,不经风霜雨雪,也不会有天边灿烂的彩虹。所以,我们要尊重文学的内在生态系统,寻找其发展规律,引导而不是苛责当今的文学。
(一)都市: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温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文明形态逐渐退出社会文化的中心位置,都市不再是纯粹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成为经济与消费的中心,都市的政治色彩淡化了,物质力量正在成长为都市生活的支配性力量。都市也逐渐成为文学叙事的中心,每一个大都市几乎都有自己的“代言人”,特别是“新生代”和“70后作家”纷纷以都市为写作对象,将敏锐的触角伸向了都市的各个角落,捕捉到了都市生活的生存镜像,并对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比如,王安忆、卫慧笔下的上海,邱华栋笔下的北京,张欣笔下的广州,贾平凹笔下的西京(西安),方方、池莉笔下的武汉,何顿笔下的长沙,苏童、范小青笔下的苏州,等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品格,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都市文学的“地方性”特征。
19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商业浪潮引发了一个全民“下海”经商的狂潮,这股浪潮激发起人们前所未有的对于金钱和物质的强烈渴望,人们恍然间明白了物质和金钱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可以作为生命能量释放的途径,作为生命价值的确证,于是,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迅速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事实上,“获利的欲望,对盈利、金钱(并且是最大可能数额的金钱)的追求,这本身与资本主义并不相干。这样的欲望存在并且一直存在于所有人的身上。”(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被政治热情所压抑,始终潜伏在人的潜意识之下,人们误以为国家利益绝对高于个人利益,个体的人是不存在的,集体的人是不应该为个人谋福利的;1980年代,改革的热情遮蔽了人的个体欲求,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