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就是“人人有饭吃,大家要说话”
起来,激烈起来。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所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说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时,就用十分明确的语言告诫全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中央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就有一个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就有一个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也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人类对于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有一个认识过程。从联合国来看,从整个世界来看,也是在1972年6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才提出了环保问题,用“只有一个地球”的基调将全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生态系统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在那之前,纵观已经或者大体工业化的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无论是欧美,还是俄国、日本,都是靠以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其经济高速增长的。
中国工业化体系的初步形成也是属于粗放型发展,并没有太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但是周恩来还是指示中国组团参加了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中国政府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中国政府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宣布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使得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正式走上轨道。这与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呼声越来越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不谋而合。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在参加以“可持续发展”为基调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显得胸有成竹,满怀信心。比较其他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环境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表现得极为开明和积极。环发大会之后,中国很快参照《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也在1995年9月提出了“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思想,强调:“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在这方面,我们跟得还是比较紧的。
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问题上是有突出贡献的,是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当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更大贡献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这具体表现在党的十五大上。
党的十五大率先提出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把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到了我们基本经济所有制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