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还是在公共品上面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有一段话特别引起我的注意:“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您说我们应该如何准确理解这段话中的两个词:“统筹”和“协调”?
毛泽东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然而,毛泽东又说“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因为“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毛泽东的论述很辩证。我们要是能以这种辩证的论述作为我们共产党人“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这个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同时,改革又必须是全面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此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我们说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化,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的。譬如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一个衣食住行的温饱问题,或者是叫私人品的问题,也就是吃什么样的东西、穿什么样的衣服问题,是私人品。在那个时候,“住”和“行”,也大都属私人品范围内。就说“行”吧,靠的是两条腿,“11号公交车”,最多搞一辆自行车,全都解决了。
还有好多农民工,到城里来打工,“住”的问题要求不高,随便搭一个棚,在绿化带里面,在高架桥底下,在桥堍下面,只要你不去干涉他,他就很满足了。
谁也不会在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时候挑肥拣瘦,有太多奢望。只有在私人品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才会想到奔小康,要求公共品的有效公平的供给,也就开始“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变化了,从私人品供给不足转变为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因此,老百姓骂的不是私人品,不是一般的衣食住行问题,那个已经解决了,不够的是公共品。他们骂的是公共品供给不足不公平。因为生活提高以后,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了。他们的“住”和“行”也都跟公共品有关了。他们的“行”已经不满足于自行车。他们要有私家车了。私家车要有停的地方吧?要有通畅的马路吧?这就跟公共品有关了。这就要搞外环、内环、越江隧道了。“住”也一样。原来很简单,一家人,两居室,做梦都能笑出声来。现在不行了。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小区的设施,周边的环境,人性化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其他也一样。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充分就业,都是行情看涨。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我说不是就业难,不是没工作,是要求高,又想高薪,又想舒适、安逸。还有医疗问题,政府财政负担少了,个人掏腰包多了,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