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给世界的馈赠
“和则两利,斗则两败”是不是就是和谐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是的,“和则两利,斗则两败”就是和谐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正在扩大,和谐世界的提出,和谐价值观的倡导,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邻国的欢迎,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热烈讨论“北京共识”。
雷默在“北京共识”中也说到了中华文明中的和谐。但是他对于我们在和谐等问题上的认识还是更多停留在浅表层面上,所以他又提出了“淡色中国”的命题,甚至将这一命题等同于品牌。
这只能证明人们愈益重视软力量的作用,即思想、制度和政策的吸引力。但是,也有一种误解,即把软力量仅仅视为一种对外策略和手段,这就会舍本逐末。软力量是对内对外一致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凝聚的共识,不是为了改善形象而附加的外包装。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要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现代化层次,提高中国人的现代文明观念。只有全体国民认同这些思想,并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地自然地增强中国的软力量。“和谐世界”是我们的长远目标,我们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去争取这一前景。
要想真正地自然地增强中国的软力量,是不是还得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这是一定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应当是对内和对外文明建设的统一,是学习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与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统一,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尽管像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复兴观点,但是中国政府、领导却在以自己的思想和战略指引人民,凝聚共识,减轻了各种极端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一定也是克服各种错误的复兴观和复兴运动的过程。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一定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过程,是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的过程。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一定也就是我们以“和谐社会”、“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的过程。
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亚洲”,再到“和谐世界”,是否贯穿了一条红线,这条红线就是中华文明中的和谐价值观?
是的。2005年2月,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即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5年9月,锦涛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又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受到了国内国外的高度关注和热烈欢迎。和谐这一充满中国特色和东方色彩的价值观,也借助于此而推向了国际社会。整个世界由此认识了中华文明中的和谐价值观。
和谐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早已有之,孔子的里就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
和谐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把中国文化概括为“和合”文化。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还有“天人合一”、天地仁和等等思想都是古代哲学的精粹。它们不仅在经典和精英的“大传统”中占据核心地位,也影响了广大民众的“小传统”,例如民众把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奉为和合二仙,顶礼膜拜。
和谐的思想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毛泽东时期,新中国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顶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随后,中国与印度、緬甸又共同倡导这一原则,使其成为万隆会议十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