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五章 买卖不成仁义在 古代人赚钱故事
,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刘晏几天之内就可以知道准确的消息。这在没有任何通讯手段的唐代,真是一个奇迹!

    据《新唐书·刘晏传》记载,因为采取了上述措施,使唐政府用兵几十年没有向人民增税,却做到了“用度足”,并出现了“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的可喜现象。

    刘晏虽然不是商人,但他对商业信息的重视,是值得所有现代商人效仿的。

    旅游“管家”:旅游是值得中小投资者大力开拓的一个朝阳市场。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赶景点”的旅行团服务感到不满,提供小社团性质或家庭性质的封闭性旅游服务正成为投资热点。一个导游,甚至一个旅行社团队在一段时间内只为某几个特定的客户提供“英国管家”式的服务,包括路线安排、车辆、餐饮安排,提供门到门,人对人式的服务,包括“管家”式的商务旅行服务,这方面市场上目前基本还处于空白,机会非常大。对于一些有经验的“驴友”,组织有特色的自助游、自驾游、探险游等等,也是兴趣与赚钱的完美结合。

    298、王麻子传奇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王麻子剪刀是着名的中华老字号,几百年来,王麻子刀剪产品以刃口锋利、经久耐用而享誉民间,曾创造过一个月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刀的最高纪录。

    王麻子剪刀创始人是山西的一个铁匠,清朝初年来到北京。最初创业时,妻子建议他自己开作坊打制剪刀。王铁匠说:“开作坊既需要场地,又需要请人、工钱、房钱、伙食钱,开支可就大了,咱们上哪里去弄那么多的钱!不如先租间房开个小店,向其他作坊收购产品,卖多少,收多少,既不占用太多的资本,又可以只拣好的、卖得快的收,这样不是又省心又省力吗?”

    于是,王铁匠的小店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开张了。王铁匠变成王掌柜后,一心想使小店能有所发展。所以在进货时,他特别重视产品的质量,每次收购,都要亲自检查,不合格的,坚决拒收。因此他售卖的剪刀逐渐以刃口锋利、经久耐用而出了名,不仅北京人喜欢到这里来购买,一些外地来京的客商,甚至那些进京赶考的举人,在回乡时也要特地来这里买上几把剪刀,以便回去后分赠给亲友。

    因为这一带同类的小店很多,初来的顾客常常弄错;而王掌柜的脸上又有麻子,要买这里剪刀的顾客很自然就把麻子掌柜作为区别的标记。久而久之,不但北京人用“王麻子”来代替该店的店名,外地人也以“王麻子”相称,至于它原来的店名,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到了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这间杂货店后,正式以“王麻子”为字号。小王掌柜不但在门外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还在收购的剪刀上都镌上“王麻子”三个字,并将杂货铺改为专门经营刀剪。

    小王掌柜也是一个经营的高手,除了注意进货之外,还很注意推销。顾客上门,总是和颜悦色的接待,无论买与不买,同样的热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敢怠慢顾客。卖出的剪刀,要装进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中,纸袋上印有在一年中如果发生某种损坏情况,包换、包退等字样。

    一次,有位外地顾客拿来一把镌有“王麻子”字样的剪刀要求退换,虽然卖出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小王掌柜见确实是属于质量问题,遂立即换给顾客一把新的剪刀,并再三向这位顾客赔礼道歉。这件事传出后,王麻子刀剪铺的声誉更高了。

    门市之外,王麻子刀剪店还常派出徒弟走街串巷,去向家庭妇女兜售剪刀。当时北京的庙会很多,小王掌柜就派徒弟带上镌有“王麻子”标记的剪刀去庙会摆摊。此外,还派人下乡去农村售卖。通过这些方法,不仅扩大了王麻子刀剪的销售额,在当时没有电台和报纸的情况下,也是宣传的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赚钱金点子大全集简介 >赚钱金点子大全集目录 > 第十五章 买卖不成仁义在 古代人赚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