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快?
增长打下了基础。
然而在经济学家眼中,1998年显得非常神秘。从官方数据看,1998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7.8%。在部分学者眼中,与当时人们实际感受到的痛苦相比,这一数字显得奇高。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斯基认为,1998/1999年中国官方公布的GDP数据“完全与现实背离”。据他估算,这两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至多只有2%,1998~2001年间的累计经济增长在0.4%~11.4%之间,而官方数据(2004年经济普查修正前的数据)为34.5%。“'s o Catistics?”,2001,and“Ced Catistics”,Cives,No.33,June2001为证明其观点,罗斯基列举了农村收入停滞、下岗工人骤增、存货积压、钢铁生产下滑等报道,指出家庭支出增速远远低于官方零售额增速,进而提出地方政府在追赶中央增长目标(8%)的压力之下上报了高出实际水平的经济数据。罗斯基的所有上述观点均为公开发表,并提交中国国家统计局。
为佐证其观点,罗斯基还比较了其他一些衡量经济活动的指标,我们称其为“增长代理指标”。
罗斯基首先分析了能源产量。1998年发电量平均增速从上一年的4.5%降至仅增长2.5%(但1999年下半年又有所反弹,使1999年全年发电量平均增长达到6.8%)。罗斯基还考察了航空旅客数量,1998年航空旅客数量仅增长3.4%;而据他估算,如果当年实际经济增长真正接近8%的话,航空旅客增速应接近19%。罗斯基使用的另一个指标是进口。如果一国进口需求较大,该国货币币值稳定(当时人民币稳定),进口贸易壁垒没有发生改变(当时中国进口关税壁垒没有变化),则进口应该是体现国内需求增长的一个良好指标。我们可将进口分为加工贸易进口(用于组装后再出口的零部件进口)和一般贸易进口。一般贸易进口能够更好地追踪和体现国内经济活动状况。一般贸易进口1997年同比下降5%,1998年几乎为零增长,1999年又快速回升至31%。同样,进口指标也表明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状况不佳。
2004年经济普查修正后,争辩升温
不久前,香港理工大学的伍晓鹰( ry Groicism about tatistics”,Revieh,June2002,他主要计算了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而官方数据记录的是产出的价值(因此随着价格的变化后者的意义会减弱)。伍晓鹰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官方数据高估了工业产出,80年代这一问题尤其突出。他的论文是重建更为精确的中国工业数据的首次系统性尝试。
伍晓鹰还潜心研究了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国家统计局通过这次普查,验证统计样本和使用数据的准确性。此次经济普查的一大发现是,服务业的规模远大于预想。并且,普查似乎还发现以前的数据明显忽视了价格上涨的幅度。因此,国家统计局以平均每年0.5个百分点的幅度上调了1994~2004年间的实际GDP。此10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具有很大的影响,意味着统计部门必须将2004年经济总量提高约17%,从13.7万亿元调高到16.1万亿元。这就好比发现印度尼西亚藏在新疆戈壁滩的沙漠里。
伍晓鹰对这一修正提出了疑问。国家统计局在1994~2004年间并未进行价格统计。但修正实际GDP的方法应该建立在具备新的、准确的价格数据的基础之上。伍晓鹰因而推断,国家统计局勾勒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GDP增长趋势,然后相应调整了物价平减指数(即每年价格的整体变化)。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不得不对这10年的价格变化作某种假设。当然,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