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中国的储蓄过剩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经济学家真是一群怪人。过去几年来,这群人喋喋不休,要中国家庭减少储蓄,增加支出。实在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减少储蓄?疯了吧?人们会想,你们这些人倒是不用为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给儿子买房这类很花钱的事儿操心。实际上,辛辛苦苦挣钱,尽可能多存点钱是当今许多中国人的主要生存策略。

    我很理解并同意人们的这种想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就像下面我将谈到的,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在亚洲处于非常正常的水平。中国人并没有比他们的邻居印尼人,或者巴西人、俄罗斯人储蓄得更多。数据显示,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低于印度家庭。因此,政策关注点不应落在鼓励家庭支出、降低家庭储蓄率上。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目前中国家庭支出占其收入的比率已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否则,过去五年来官方公布的消费年增长率也不会达到8%~10%,甚至在2008年达到12%。因此,问题不在这里。我们真正需要努力去做的是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如果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社保体系得以完善,人们自然将增加支出。因此,提高收入应成为政策关注点。

    另外还需要看到,中国整体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并不在于家庭储蓄率高,而是因为企业和政府的高储蓄率。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设法减少企业和政府的储蓄也将有助于降低整体储蓄率。但这需要跳出固有的政策思维模式,包括建立一个债券市场,以及确保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能够支付红利。如果措施得当,我们会发现,家庭也将受益于这类政策调整。

    在第十二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高储蓄率在2008~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本章中,我将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如此之高,如何才能在不损害中国家庭利益的同时降低中国的储蓄率。这里,我们将借鉴中美两国多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家庭的收入应该得到提高。

    对储蓄的理解

    近年来,中国的储蓄和投资二者均快速增长,但储蓄增速更快。储蓄占GDP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末下降之后,从2000年的37.7%跃升至2004年的45.7%。但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总额的数据并不仅是家庭储蓄,还包括企业和政府的储蓄。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部分。这些钱被存入银行,即成为储蓄。但你也可能选择将这些钱投资购置机器设备或厂房。投资来源于储蓄。当你完成了消费和投资后,可能还余下一些储蓄,我们称之为“过剩”储蓄,因为它们没有被用掉,或至少没有在中国国内用掉。如我们在第十二章将看到的,部分剩余储蓄可能不得不被输出中国,投资于国外市场。

    因此,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的整体储蓄水平(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在上升;同时,投资规模一直稳定在GDP的40%左右。当然,这并不是说投资增长停滞,而是投资增速与整体经济增速基本一致。这意味着,中国的“过剩”储蓄也有所增长。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对中国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不同,中国不用从外国借钱来满足投资需求。实际上,中国根本不需要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资金——中国国内的储蓄已足够支持所有投资。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外部市场和管理等“软”件。今后,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力的提升,而不是靠大量累积资本投入大型基建项目来拉动,因此中国将更迫切地需要这些“软”件,这样,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它带来的所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对于中国将更加重要。

    但“过剩”储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过剩”储蓄的出现显示出中国企业和家庭的产出超过其消费和投资,部分地体现为中国的大额贸易顺差。那么,“过剩”储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国经济之路简介 >大国经济之路目录 > 第七章 中国的储蓄过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