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的储蓄过剩问题
怎么会带来贸易顺差呢?
一国的储蓄和投资模式会反映在其对外贸易账户中。也就是说,如果一国国内经济失衡,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也同样失衡。例如,如果一国表现为大额贸易逆差(如美国),那么它消费和投资多,储蓄少;如果一国表现为贸易顺差(如中国),则情况正好相反:该国的家庭和企业拥有大量储蓄,储蓄增速超过投资增速。换句话说,中国的贸易顺差反映出储蓄过剩且投资占支配地位,而美国的贸易逆差反映出美国储蓄不足。经济学中的变量总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相互关联。
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是贸易顺差)在2007年达到顶峰,占同期GDP的11.3%,2008年降至GDP的9.5%。从2005年开始,贸易顺差和“过剩”储蓄同时快速增长。
谁在储蓄?
当我们谈到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时,通常会联想到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但正如上文提到的,中国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也是不容忽视的。企业和政府都有大量收入,并可决定将收入用于支出(消费)或储蓄。
2008年储蓄总额约相当于GDP的50%。储蓄由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构成。近年来,企业储蓄增幅最大。2005年家庭储蓄约占GDP的21.2%,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GDP占比分别为6.3%和20%(2005年数据是迄今最近的公开数据)。
同时,三个储蓄主体都至少会将部分储蓄用于投资,而“过剩”储蓄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其与贸易顺差相当)。家庭“过剩”储蓄约占GDP的11.7%;政府“过剩”储蓄仅为GDP的1.1%;而企业储蓄呈现“赤字”(即企业的投资超过储蓄,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借款,主要是向家庭借款来为投资活动筹资),规模达GDP的8.7%。
中国的高额“过剩”储蓄主要由大规模的家庭“过剩”储蓄所致。不过,虽然家庭“过剩”储蓄规模较大,但近年来未见明显变化——如果一定要找出些变化的话,就是家庭“过剩”储蓄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所下滑。政府“过剩”储蓄在2004~2005年降至仅为GDP的1.1%。企业储蓄“赤字”在2004~2005年显著缩减。这显然是近年来整体“过剩”储蓄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企业储蓄“赤字”的缩减可能是由于企业储蓄水平猛增,我们猜测,导致企业储蓄猛增的原因可能是企业收入迅速增长以及企业红利分配制度的缺失(国有企业留存收益,不分配红利)。这显然是推高2004~2005年整体“过剩”储蓄水平的原因。因此,我们不应将这种新的经济失衡归咎于家庭。
为何储蓄?
这里还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按经济学原理,一国的富裕程度越高,消费将越多,储蓄水平则越低。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应变得越来越像美国,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应逐步减少。但为什么中国的“过剩”储蓄反而有所增加?
为了找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分别来分析中国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行为。它们更倾向于消费还是储蓄?其行为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随着中国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人们自然将减少储蓄吗?如今,各地消费增长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城市的人们买车买房,信用卡(在年轻人中代表负储蓄率的标志)使用量激增,即使在农村地区,手机、电视等商品也极为普及。那么,为什么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仍维持高位,并存在大量“过剩”储蓄呢?
有人试图以儒家文化鼓励储蓄来解释这种现象。这可以理解,文化因素确实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我们也看到,中国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已越来越向美国人靠拢,传统文化正在发生改变。此外,文化因素是常年存在的,但要解释近五年来中国储蓄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