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民币、美元的未来与中国在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的角色
更具体地看各项目标,还要看看实际取得了哪些成果。
新一轮全球经济刺激计划?
中国希望G7成员国能够进一步刺激需求。这也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政府期冀欧洲(尤其是德语国家)加大经济刺激力度。美国对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采取的保守的刺激政策深感不满。而德国政府则认为,用鼓励消费者支出和加大政府预算支出的方法刺激经济增长是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德国更愿意等待首轮刺激措施的效果显现后再作打算。因此,在伦敦峰会上,单个国家的财政刺激方案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根据IMF估计,截至2009年2月,G20成员国已落实(或正处于规划中)的经济刺激计划金额占成员国近三年GDP的平均比重分别为:2008年0.5%、2009年1.5%和2010年1.25%(不过2010年刺激计划尚未制订完毕)。
尽管没有增加经济刺激计划,但中国仍取得了三项重大的间接成果,这将有助于稳定世界经济。近年来,中国GDP增长中30%来自外部需求拉动,这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中国来说,能够帮助发展中大国争取利益,并平息国际金融市场对新兴市场爆发危机的担忧,就是一次胜利。
中国取得的第一个间接成果是,IMF决定将援助资金规模扩大3倍至7500亿美元,此举将使中国间接受益,因为这意味着将有更多资金用于帮助陷入困境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墨西哥、韩国、东欧等)经济回稳。
当然,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向IMF借款,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一般宁愿找其他渠道融资(包括向阿拉伯国家或中国借款)。这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解释。
第一,政府碍于情面不愿承认本国经济需要接受外部援助。
第二,(像任何一家优质的银行一样)IMF发放贷款时要考察借款国的经济计划,通常要看该国政府是否采取措施来减少公共支出,否则财政预算无法平衡,更无力偿还IMF的借款。这一过程是很折磨人的,而且在政治上很不受欢迎。但很多时候就像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一样,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向IMF借款的国家会担心其他国家的看法。如果国际金融市场怀疑一国向IMF借款,则市场参与者会将其看作该国经济陷入困境的一个强烈信号,进而大规模抛售该国货币和其他资产。显然,这会使该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更急需得到IMF的帮助。借款国的这种担忧使IMF贷款更加不受欢迎。
虽然没有国家愿意向IMF借钱,但有时又别无选择。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包括韩国、印度尼西亚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外汇储备枯竭。由于投资者以及本国家庭将大量本币兑换为美元,中央银行陷入无美元可售的境地,引起了市场恐慌,并使本币大幅贬值。试想,如果一国货币突然贬值50%,当地任何一家企业对外币贷款的偿付能力就将下降50%,可能将导致企业倒闭,经济进一步放缓,致使更多人抛售本币,形成恶性循环。而IMF贷款不仅可以提供所需融资,也可以让市场(以及当地民众)看到政府实施改革、着力稳定和恢复经济的决心。这是IMF贷款的优势之一。但有时,从申请IMF贷款的消息引发市场恐慌到一切准备就绪、贷款顺利发放之间常常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而2008~2009年我们面临的情况是,IMF的弹药已不足以抵御当前可能爆发的大规模危机。IMF原有2500亿美元资金可用于帮助出现支付困难的国家,但这远远不够。至2009年,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跨国银行及国际信贷市场借款的规模达2.8万亿美元。同时,它们拥有4.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可用于偿还借款。这看似无碍,但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潜在问题,那就是这些外汇储备中有一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