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民币、美元的未来与中国在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的角色
疑,有哪种货币能够替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周小川给出了回答,并重提最早由凯恩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建立国际储备货币的设想。但与创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单位的设想不同,周行长的建议集中于一个既有的选项:特别提款权(SDR)。还有一些国内民众希望有朝一日人民币能取得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但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部分,我们来看国际储备货币应具备哪些条件,如果放弃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还有哪些选择,以及人民币如何向国际储备货币的目标迈进。
美元是当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贸易、投资到主要大宗商品价格都以美元计价,且全球外汇储备中三分之二为美元。简单地说,人们可以将美元藏在床底下储备起来。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相信美元可以保持其购买力,这也是储备货币的特质:无论任何情况下,储备货币都可以保持其购买力。还有人储备欧元,欧元也是一种储备货币,不过没有美元那么普及。近几个月,还有一些人开始青睐黄金这一储备资产,并开始购入黄金。因此,虽然美元显然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已开始出现其他选择。
显而易见,当前很多人开始担心美元的保值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经历了借债消费的狂欢之后,美国目前将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动用量化宽松工具。从操作层面讲,这主要是指美联储从美国财政部和市场上购入债券。为此,美联储需要印发美元来支付购买债券所需资金。美联储希望通过增加货币流通量来刺激需求,因为人们最终会发现持有或储蓄美元的成本越来越高。换句话说,由于增发货币,货币购买力降低,所以用手中的钱去买房或投资生意或用于任何储蓄以外的用途都是更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意在制造通胀。只有当人们相信通胀即将来临,他们才会消费,从而重新启动经济。
但不断印发美元将削弱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如果要制造通胀,则美元将不得不贬值。若果真如此,人们将纷纷抛售美元,致使美元的名义价值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没有人愿意继续持有美元。这种美国的美元需求与世界的美元需求间的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美国政府可能并不是故意的(并非像一些中国的阴谋论者认为的那样),但它的行为事实上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这对中国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目前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2009年,中国仍在借钱给美国。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继续增长。尽管2009年贸易顺差降幅较大,外汇储备仍在刷新。我们测算,2009年前三个季度,共有约750亿美元的外汇流入不属于贸易顺差流入、外国直接投资或海外投资收益。很多人将其称为“热钱”,但我们往往怀疑这一说法。我更愿意称其为“不能解释原因的”流入,因为里面包含着很多不是热钱的流入,例如内地企业香港上市募集的资金回流、贸易融资、中国居民购换汇流入等。不管什么吧,2009年一到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约2750亿美元。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好事,意味着中国抵御未来危机的能力有了更大的保障,但是,挑战也扑面而来——如何保护这些资产的价值呢?
关于这一点,也正是关于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市场的争论的焦点所在。中国对美国政府债务的绝对融资规模仍在增加。2009年8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务约为1.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库券9300亿美元。美国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达到10.9万亿美元,其中6.6万亿美元由公众持有(其余为美国社会保险信托基金持有的联邦各州政府间债务)。公众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务中约一半由外国投资者持有。根据渣打银行的估算,中国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占外国投资者持有总量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