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柳传志:没有退路,只有拼命前进
“我是一个企业家,是一个叫联想的企业的主要创始人。联想1984年初始的时候只有20万元的资本,到了2007年,我们已有600多亿元的总资产,旗下公司的总营业额1400亿,有3万多名员工……”这是柳传志在2007年写的一封信里的自我介绍,除了几个数字之外,其他一切似乎都平常无奇,但这位联想控股集团总裁被公认为是联想的灵魂,在业界被尊为“中国信息产业的教父”,美国《商业周刊》将他与另外24位全球最著名的企业家一起评为“世界商业领袖”。
柳传志1944年出生于上海,坚忍而务实的家庭氛围从小就对柳传志的性格影响很大,但他的前半生似乎平淡无奇,按《联想风云》作者凌志军先生的说法是“柳传志并不是天生的企业家”,他跟随着那个时代的情绪成长,和当时的几乎所有人一样陶醉在政治激情中,这在以后柳传志的创业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其话语体系都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柳传志高中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但因为舅舅是“右派分子”导致他这一梦想的破灭。1961年秋天,柳传志进入西安军事电子工程学院,还是因为政治原因,他无法就读该学院热门的原子弹和导弹专业,只能去学雷达,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些看似无奈的“机缘巧合”,让柳传志的人生轨迹不知不觉偏向了计算机之路。1968年柳传志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家研究所做了研究人员,随后“上山下乡”,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后回到了北京,在1970年4月被分配进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但在那里呆了多年后,柳传志始终没有多少技术专家的色彩,反倒更强烈的是政治色彩。到1976年,柳传志已经32岁,在技术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事无成,甚至他自己都还觉得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或者说适合干什么。但毕业后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留给了柳传志竞争性和实业家的精神,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柳传志自然无法忍受,再加上80年代中期计算机开始冷落,被称为“一只不会下蛋的公鸡”,柳传志于是离开计算所去中国科学院人事处作了一名干部,但几个月后他就发现自己有错了,原因在于他觉得这个工作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时,计算机所的财务状况越来越糟糕,政府的意思也开始明确:你们需要自己找饭吃。这反而让柳传志看到了一些未来的光亮。
1984年,一个商业断层的年代,这一年,柳传志四十岁,不惑之年,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批准这一家日后成为中国最大电脑公司、民族品牌代表的公司成立后,柳传志满怀激情地说:“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两百万元的大公司。”显然,对于前方的路,他其实一无所知。10月,或许是11月的某一天,带着20万元,11位中科院里的知识分子开始下海创业,联想集团由此静悄悄地诞生。
随后,艰辛的创业故事与跌宕起伏的守业故事一幕幕上演,创业资金被骗、攻坚技术难关、经历“黑色风暴”、内部人事损耗、21世纪来临时的那个“冬天”等等,但联想的发展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高歌猛进”,它似乎总是越挫越勇,这其中柳传志的影响举足轻重,坚毅、刚强、实干、无所畏惧的个人性格在一定程度上筑就了联想的企业性格,也奠定了联想的一路发展。
断绝后路,拼命前进
观点:这是一场赛跑。跑在前面的人说:“你在后面吃土吧。”他跑得快,我在后面吃土,这没错。咱们现在必须狠下心来,踏踏实实在后面“吃土”,但心里的希望是做“领跑”。联想的一句口号是:要把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发挥轮番冲杀的精神,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上了船就要断绝后路,拼命前进。
“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企业家是一个“偏执”的群体,在他们的字典里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