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什么是真实的MBO?
司(吉列共耗资78亿美元),当时劲霸营业额已经是收购时的两倍,税前利润超过了2倍多,在美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从第2位上升至第1位。和吉列的交易结束时,KKR获利42亿美元,且仍拥有劲霸34%的股权。而此时当年的35名经理的持股价值已经翻了11倍。到2000年9月,KKR仍拥有价值15亿美元的5100万股吉列股票。

    另一个案例则是美国雷夫科(REVCO)公司MBO后经营失败的例子。雷夫科是美国最大的药品连锁企业。1986年3月,雷夫科公司CEO西德尼·得沃金(Sidney D GROUP)对收购雷夫科也很有兴趣,并且报出了更高的价格,得沃金只好再次提高价格至每股38.5美元(总额12.5亿美元),最后得沃金获胜(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竞争者在MBO中对公平定价的巨大作用)。但雷夫科公司也因此背上了13亿美元的债务。雷夫科公司缩减了其非药品业务用于偿债,但同时决定新开100家新连锁店。为了缓解财务压力,董事会做出了一个失败的决定,将雷夫科公司的销售商品种类从原来的药品扩充至包括电视机、家具和录像带。但这个策略致使顾客不认可,公司利润急速下降。得沃金于1987年3月被免去首席执行官职务,董事会作了各种努力挽回损失,但最终失败,在MBO后16个月,雷夫科公司因无法支付4600万美元的利息而成为美国首例申请破产的大宗MBO案。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看到,MBO并非是万灵药,即使在美国,MBO之后的公司,可能经营的好,但也可能经营的更差。MBO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即使在美国也是一个未能完全确定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权威的结果说明美国的MBO一定会提高公司的业绩和效率。

    那么,我们再看中国。美国MBO的作用不确定,中国的MBO难道就一定会提升公司效率和业绩吗?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排除MBO前后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是真的。中国公司在这方面的风险特别大,因为管理层很可能为了达到MBO目的篡改账目。例如在收购前压低公司资产和利润,收购后再加调整,自然看起来好象业绩也提高了。这种可能性很大的。中国MBO例子不多,不过,个案已经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

    公司MBO之后业绩和效率的提升,取决于公司管理层调整战略、配备人员、削减成本、加大公司内部重整、合理化投资行为等等一系列适当的改革措施,理论所讲的对管理层的激励也无非是指企业变成私人的之后,管理层/大股东会有动力在上述几方面作出突破。但中国的公司MBO目的只是为了取得控制权,并不必然带来公司管理上的转机。已经有研究发现,MBO后公司的组织人事、业务特征、投资行为变化不大,未出现大规模地重组、剥离、大幅削减经营成本等行为。如果以前业绩好,也只是维持了一个正常的发展势头,不见得是MBO的作用。对中国MBO进一步深入的实证研究会帮助我们加强认识。至少,现在宣扬的中国MBO提高了业绩和效率仍然只是停留在假想阶段,实践中并未提供支持性的证据。

    我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什么是真正的MBO有一个大体的理解。中国的MBO是在我国法制不健全和国退民进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畸形儿,它和美国MBO只是名字相同、形式形似,他们根本没有共同的本质。对于中国的国企来说,MBO更可能是一条表面布满鲜花的陷阱。缺少了强有力的法制监管,MBO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剥削的好机会。

    郎咸平:经济学家,曾执教于沃顿商学院等多家知名商学院,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和长江商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著有《操纵》、《突围》、《模式》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案例(第六辑):后WTO时代,反倾销的防范和应对简介 >案例(第六辑):后WTO时代,反倾销的防范和应对目录 > 什么是真实的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