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什么是真实的MBO?
退出方式。一般是有新的管理层和融资机构购买原权益投资者原先的股票,从而取得公司控制权。这种方法很可能涉及取代原先的管理层。

    4.破产。这是万不得已的办法,在公司经营极度困难的时候采取的,严格来说,称不上是一种退出方法。

    中国现在权益投资者的退出渠道是比较狭小的,最大的可能就是转让给其他愿意受让公司股权的机构。没有完善的融资退出渠道,MBO就缺了出口,这也是中国目前还不适合MBO的原因之一。

    MBO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MBO是否能对公司业绩产生实质性影响呢?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这几乎是MBO赖以存在的基础。拥护MBO的人非常在意这个结论,因为这是MBO在中国推行的主要依据和理由。

    理论上,有众多假说支持MBO提升业绩的观点。经典的包括MBO降低了代理成本,明晰了产权,激励了管理层的工作热情,等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有严格的假设,放置于中国的制度背景,未必完全适用。例如,JENSEN的代理成本理论,逻辑上是很完美的、很有说服力,对美国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种理论。我早期有很多的研究都是与他的这个理论相关的。他认为,债务能够减少企业中的自由现金流,致使经理人不能滥用资金,而且债务率高会对经理人产生一种压力,迫使他们更为勤勉的工作。因此,高负债会提升公司价值。这种理论移植到MBO中,则认为MBO之后公司债务率上升,所以经理人会努力工作,所以公司价值会得到提升。

    然而这个理论到了亚洲和中国就完全不能成立了。我2001年写过一篇论文,就是研究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我和我的两位合作者对比了债务在欧洲和亚洲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发现:在欧洲,债务能够抑制大股东的侵占行为,而在亚洲,债务反而会帮助侵占行为。中国的情况也很相似。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就会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是与业绩呈反比例的。为什么?因为债务根本不能约束经理人和大股东的行为。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的时候,债务不仅不能让这些经理人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反而会增加他们做假账、违法犯罪的动机。

    在实证研究方面,围绕并购是否能创造价值,国际上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并不像国内宣传的那样,结果都是支持MBO能够提升业绩。实际上,两种对立观点始终存在。

    我们先看两个发生在美国的MBO案例。一是大名鼎鼎的KKR对劲霸电池(Duracell)的收购,这可以作为KKR最成功的收购。劲霸电池之前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的一个事业部,规模很小,与总公司业务并无关联。总公司打算将其出售给柯达和吉列。劲霸CEO鲍伯·坎德于是联系KKR对公司实施MBO(请注意:是公司首先要剥离劲霸,而非劲霸管理层主动要MBO,这与中国MBO情况大不相同)。

    KKR于1988年5月击败其他竞争对手,以18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成功,其中3.5亿美元用于投资股本。劲霸管理层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其中鲍伯·坎德投入100万美元),而且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让管理层拥有公司9.85%的股权。KKR给与管理层充分的信任,后来又提高了劲霸CEO的资本投资权限以及管理下级经理报酬。KKR和劲霸管理层辛勤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年后,劲霸的现金流增加50%,以后更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1989年5月,劲霸公开上市,第一个交易日价格从IPO时候的15美元升至20美元。劲霸业绩也随着上市快速增长,仅1990年第2季度,利润就达1940万美元,比1989年上升13%。上市后KKR控制了61%的股票。1996年9月,KKR把劲霸卖给了吉列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六辑):后WTO时代,反倾销的防范和应对简介 >案例(第六辑):后WTO时代,反倾销的防范和应对目录 > 什么是真实的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