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案例一 明基:这一年,整合之痛
意料之外,用台北一证券分析师的话说,“对于明基来说,这是一桩好得不能再好的生意了。”“它们免费获得了整个的生意和一个不错的品牌。”

    再次“出人意料”

    并购完成后,有业内人士指出,西门子花费税前3.5亿元欧元甩掉了亏损的手机业务“包袱”,而明基难道真的捡到了一个大便宜,难道天下真的有“免费的午餐”?事情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并购之后紧接着是双方的整合,在具体的操作方面,明基成立了一家100%持股的海外子公司来承接西门子手机业务,以方便整合和避免可能的风险。2005年7月,名为BenQMobileholdingBV(以下简称“BMh”)的子公司在荷兰注册成立,并于10月1日正式开始逐步承接西门子分布在全球的手机业务资产以及负债,西门子在德国的手机部门改编成BenQ Mobile Gmbh&CoOhG转入到BMh的控制下。

    在整合策略上,李焜耀采用了三个方案,一是通过西门子现有的人力资源完成并购整合,二是利用西门子原来的手机部门领导原来的明基网通事业群,三是希望通过“明基-西门子”的联合品牌,重新定位BenQ的品牌。

    “明基派到德国的人不用多,德国人自己会很好的管理自己。”一开始,李焜耀曾这样相信,因此,明基总部开始只派了负责品牌营销和财务两名主管,去收编德国公司6000人的队伍,但事后的发展表明,这一策略根本不可能起到有效的效果。

    最让明基感到复杂的还是在员工方面的整合。由于德国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在员工薪酬制度方面,德国的当地工会享有较大的发言权。比如,在中国只需要加几个夜班就能赶出来的任务,当明基希望德国员工加班时,却受到了当地工会的警告。而裁员往往更会涉及到敏感的政治、社会问题,很难做到。此前西门子也曾经希望通过将工厂转移向工资较低的非德国地区,但在工会的强烈抵制下只能作罢。

    在双方的合并利益方面,整合的过程中,明基很快就发现,相比自己在协议中“捡到”的大便宜,与自己为整合所付出的根本不可同日而语。2006年8月,明基方面甚至公告表示,因为西门子手机事业部此前连年亏损,明基希望对其做重新估值,在双方争执数月无果之后,明基最终公告拟提出国际仲裁。

    同样,在技术转让方面,事情也并非明基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在转让西门子的手机操作系统股权方面,与西门子同为公司股东的诺基亚等国际手机大厂享有优先承购权,西门子并不能随并购协议一起立即将股权转让给明基。

    很明显,德国方面的管理和整合速度未能如李焜耀所预计的那样取得成效,德国人的严谨作风在这个讲求速度的行业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产品的延期上市更使明基高层所不能容忍,更重要的是,由于管理整合成本的难以降低以及推出新品的滞后、没有足够多的产品推出,导致成本的巨大亏空以及财务状况的日益恶化。

    原本希望手机业务能在并购后承载明基60%的业绩,但在2006年第二季度全世界共售出2.36亿部手机,比上年同期增长26%的情况下,明基仅仅卖出730万部手机,其业绩贡献只占到明基总业务的36%,远远低于期望中的60%。而且,明基原本期望通过并购,以借助西门子的品牌影响推动电脑等产品的计划,也因为并购表现欠佳而希望落空。

    随着整合的不断深入,明基开始不断的向注册公司BMh增资。2006年4月底,李焜耀对外宣称“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的最困难时候已经过去了”;7月明基开始承认手机业务失利,明基-西门子手机全球份额降到3%,明基当时预计要到2007年第二季度才可能扭亏为盈;8月24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五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困简介 >案例(第五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困目录 > 案例一 明基:这一年,整合之痛